《南天竺花》
时间: 2024-12-29 17:4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天竺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粉红朵子不胜簪,
何日移根鹫岭深。
碎颗绿攒知暑过,
乐枝红透得霜侵。
凉分细叶犹张盖,
秀结枯条可架禽。
忆着花开花谢处,
假山亭畔石池阴。
白话文翻译:
这朵粉红的花儿娇嫩得无法用簪子插住,
不知何时能将它的根移到鹫岭的深处。
那碎碎的绿色颗粒聚集在一起,表示夏天已经过去,
而这快乐的枝条在霜中愈加鲜艳。
凉风中,细细的叶子仍然舒展着遮盖,
秀丽的枝条上可以搭建鸟巢。
我常常想起那花开花谢的地方,
在假山亭旁边的石池阴影里。
注释:
字词注释:
- 粉红朵子:形容花的颜色娇嫩,如同粉红色的花瓣。
- 不胜簪:无法用簪子固定,形容花儿娇弱。
- 移根:指移植花卉的根部。
- 鹫岭:可能指某种高山,象征理想的栖息之所。
- 碎颗绿攒:细小的绿色颗粒聚集,暗示植物的生长状态。
- 乐枝红透:快乐的枝条,红色透亮,象征生命的活力。
- 凉分细叶:凉风中,细小的叶子仍在展现。
- 秀结枯条:美丽的花朵在枯萎的枝条上盛开。
典故解析:
“鹫岭”可能隐喻高洁的理想或境界,而“假山亭畔石池阴”则描绘了诗人向往的自然环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生于宋代,诗人及文学家,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自然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创作背景:
《南天竺花》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南天竺花》是一首极具抒情性的诗作,通过对南天竺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诗中“粉红朵子不胜簪”一句,生动地传达了花朵的娇嫩,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脆弱的思考。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将花与季节的变化紧密结合,透过“知暑过”与“得霜侵”,描绘出时间流逝带来的生长和凋零。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层次感,也引发读者对生命轮回的深思。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凉分细叶犹张盖”展现了自然的凉爽和生机,给人以舒适的感受。而“忆着花开花谢处”则引发读者对过往的追忆,唤起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粉红朵子不胜簪:描绘花的娇嫩,不堪插簪,象征生命的脆弱。
- 何日移根鹫岭深:表达对理想栖息地的渴望,隐喻追求高尚的境界。
- 碎颗绿攒知暑过:细小的绿色颗粒表明夏天的结束,象征生长的过程。
- 乐枝红透得霜侵:红色的枝条被霜染,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活力。
- 凉分细叶犹张盖:凉风中,细叶舒展,展现生命的张扬。
- 秀结枯条可架禽:美丽的花朵在枯枝上生长,象征希望与新生。
- 忆着花开花谢处:追忆花的盛开与凋谢,体现人生哲理。
- 假山亭畔石池阴:具体的环境描绘,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乐枝红透”比喻生命的快乐与活力。
- 拟人:如“细叶犹张盖”,让植物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天竺花:象征美好与生命。
- 粉红:代表娇嫩与脆弱。
- 凉风:象征清新与宁静。
- 假山亭与石池阴:营造出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体现诗人的归属感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 A. 白色
- B. 粉红
- C. 红色
-
“何日移根鹫岭深”中的“鹫岭”象征什么?
- A. 低谷
- B. 高洁的理想
- C. 乡村
-
诗中提到的“乐枝红透”是在描绘什么?
- A. 枯萎的树枝
- B. 生机勃勃的植物
- C. 雪景
答案:
- B. 粉红
- B. 高洁的理想
- B. 生机勃勃的植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晓》与《南天竺花》都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但在情感基调上,《春晓》表现了对春天来临的欢愉,而《南天竺花》则更多地体现对生命脆弱的思考与对理想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