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公岩》
时间: 2024-09-19 22:13: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公岩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西来识得此云根,
终此云根护法门。
由晋尚传斯语在,
到今休想旧岩存。
天开教观香灯盛,
人仰胡僧相貌尊。
行果芟教荆棘尽,
分明只手破沉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于理公岩这一圣地的崇敬与思考。诗人提到,西方传来的云根(佛教教义的根基)能够保护法门。自晋朝以来,这些教义就一直传承至今,但旧日的岩石已难以再存。如今天开,教义光明,香灯高照,人们仰望那些尊贵的和尚。诗人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除教义中的荆棘杂草,清晰地破除昏暗的迷雾。
注释:
字词注释:
- 云根:比喻佛教教义的根基。
- 法门:指佛教的教义和修行之路。
- 尚:强调、推崇的意思。
- 休想:不要想、别期待。
- 荆棘:比喻困扰和障碍。
- 沉昏:比喻无明、迷惑的状态。
典故解析:
- 晋朝:指中国历史上的晋代,佛教在这一时期开始传播。
- 胡僧:指外来的僧人,可能是指佛教的传入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词和佛教思想结合而闻名。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佛教的理解与思考,常常在诗中探讨宇宙、人生与宗教的关系。
创作背景: 《理公岩》是诗人对理公岩这一佛教圣地的观察与感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教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理公岩》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揭示了佛教教义的传承与演变。诗人在开篇就以“西来识得此云根”引入主题,强调了佛教教义的根基来自于西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旧有的信仰与教义已不复存在,这种历史的变迁让人感慨。在“天开教观香灯盛”中,诗人描绘了现今教义的光辉与繁盛,令人感受到一种希望与向上的力量。最后两句更是将诗人对教义的理解与个人的修行结合,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决心去除教义中的杂念与迷雾,追求清晰的智慧。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上都表现出一种对佛教深刻的理解与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来识得此云根:佛教的根基来自西方,诗人强调其重要性。
- 终此云根护法门:这种根基能够守护佛教的教义。
- 由晋尚传斯语在:自晋代以来,这种教义持续传播。
- 到今休想旧岩存:到现在不应再期待旧的教义存在。
- 天开教观香灯盛:如今的教义光明,象征着希望。
- 人仰胡僧相貌尊:人们尊敬传教的僧人。
- 行果芟教荆棘尽:行动上要去除教义中的障碍。
- 分明只手破沉昏:以自己的力量去破除无明与迷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荆棘”比喻困扰和障碍。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仗工整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传承的思考,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并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去除无明与困惑,追求智慧与光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根:象征佛教的根基,代表智慧与启示。
- 香灯:象征光明与希望,指引信仰的方向。
- 荆棘:象征障碍与困扰,需被清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根”指的是什么?
- A. 山石
- B. 佛教教义的根基
- C. 云彩
- D. 水源
-
“天开教观香灯盛”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疲惫
- D. 迷茫
-
诗中提到的“胡僧”是指什么?
- A. 本地僧人
- B. 外来的僧人
- C. 历史人物
- D. 诗人自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比较董嗣杲的《理公岩》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首诗均描绘了对事物的深刻思考,但《理公岩》更侧重于佛教的教义与个人修行的结合,而《登鹳雀楼》则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文化与诗词》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理公岩》的全面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