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别)》

时间: 2024-09-19 21:54:32

玉觞无味。

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忧。

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

归去东园花似霰。

一语相开。

匹似当初本不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送别)

玉觞无味。中有佳人千点泪。
学道忘忧。一念还成不自由。
如今未见。归去东园花似霰。
一语相开。匹似当初本不来。

白话文翻译:

杯中酒无味,佳人泪水千滴。
修道求忘忧,却发现心中不自由。
如今未见面,归去东园花如霰。
一句话说开,仿佛当初本未到。

注释:

  • 玉觞:指美酒的杯子,古代常用玉制成。
  • 无味:形容酒没有味道,表明心情的沉重。
  • 佳人:美丽的女子,常指心中思念的人。
  • 千点泪:形容流泪很多,表达对离别的伤感。
  • 学道忘忧:学习道理以求忘却忧愁。
  • 自由:心灵的自由,指放下烦恼。
  • 东园:指东边的花园,常用来象征美好的回忆。
  • 花似霰:花瓣飘落如霰,形容凄凉的景象。
  • 一语相开:一句话就能开解。
  • 匹似当初本不来:似乎当初根本就没有来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文均有极高的成就,被尊称为“苏东坡”。苏轼的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达个人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减字木兰花(送别)》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面临离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此时,他的生活境遇艰难,但他仍能以幽默与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送别”为主题,表现了在离别时的感伤和对美好过往的追忆。开头用“玉觞无味”引入,表明心情的沉重与孤独,虽然手中有酒,却无法解忧。接着通过“佳人千点泪”描绘了心中对离别的无限惆怅,那些泪水如同酒杯中的无味酒,无法以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苏轼在此处用“学道忘忧”引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试图通过修道来忘却忧愁,却发现心中依然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

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向对往昔的回忆,回到“东园”这个意象,既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又暗含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最后一句“一语相开”,则展现了在离别之际,似乎一句话就能解开所有的心结,然而又感叹“匹似当初本不来”,仿佛这一切的缘分从未发生过,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孤独、惆怅到哲思,再到对过往的追忆,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优美的意象与生动的比喻,词人触动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觞无味:酒杯虽美,但酒没有味道,暗示心情沉重。
  2. 中有佳人千点泪:心中思念佳人,流泪如雨,体现离别的悲伤。
  3. 学道忘忧:尝试通过学习道理来忘却忧愁,但心结仍在。
  4. 一念还成不自由:一念之间,情绪反复,无法真正摆脱烦恼。
  5. 如今未见:现在没有见面,感叹时光流逝。
  6. 归去东园花似霰:归去时发现东园的花如霰般落下,象征凋零与失落。
  7. 一语相开:一句话似乎能解开心结,但又是无奈的感叹。
  8. 匹似当初本不来:最后感慨,似乎当初的相遇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与佳人泪水相提并论,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空虚。
  • 对仗:词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 象征:东园的花与霰的意象,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词围绕离别之情展开,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苏轼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觞:象征美好与奢华,实际却是空虚的。
  • 佳人:代表思念的对象,承载着离别的情感。
  • 东园: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青春的逝去。
  • :花瓣飘落如霰,象征凋零与失落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觞无味”的意思是: A. 酒杯很美
    B. 酒没有味道
    C. 酒很醇厚
    D. 酒杯是玉制的

  2. “一念还成不自由”中的“一念”是指: A. 一种想法
    B. 一次机会
    C. 一段时间
    D. 一次旅行

  3. 诗中“东园花似霰”暗示了什么? A. 花开得很美
    B. 花瓣如霰般凋零
    C. 花香扑鼻
    D. 花色鲜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赠花卿》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苏轼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表达离别情感时的风格截然不同。李白的诗歌中多了几分豪放与洒脱,而苏轼则更多了一份细腻与哲思。
  • 苏轼 vs. 杜甫:杜甫在离别中常常带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苏轼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