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惠泉》
时间: 2025-01-20 01:28:2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荆门惠泉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泉源従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众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椀,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白话文翻译:
泉水从高处流下,随着石头的脉络奔腾而来。
泉水泛起白沫,显得杂乱无章,隐约可见苍翠的崖壁裂开。
水流曲折蜿蜒,清澈得可以看见内脏。
众多水流汇聚成一条长溪,奔腾而过,荡起蛙声和蝈蝈声。
泉水刚开始流出时,不容器皿盛装,渐渐流去却如丝绸般轻柔。
传说这座山中,有神物懒于被贬谪。
它无法引来雷雨,只能吐出寒冷的碧波。
因此,让山前的人,世世代代种稻麦。
注释:
字词注释:
- 従:从,跟随。
- 随石脉:沿着石头的脉络流动。
- 苍崖:青翠的山崖。
- 肝膈:指内脏,形容水清澈见底。
- 蛙蝈:指青蛙和蝈蝈。
- 如帛:如丝绸般轻柔。
- 懒遭谪:懒于被贬谪,形容神物的高贵与不屑。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神物懒遭谪”,可能与道教或佛教的神仙传说有关,象征着高洁与不屑于人间权力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不羁的气魄,又有细腻婉约的情感。他在诗歌、散文、词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
创作背景: 《荆门惠泉》创作于苏轼被贬至黄州期间,诗中描绘了惠泉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诗歌鉴赏:
《荆门惠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更是苏轼心境的写照。泉水自高处奔涌而下,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而清澈见底的水流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明净与坦荡。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泉水的动态之美,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诗中“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两句,更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泉水的奔腾与山崖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出自然的和谐。最后几句提到的“神物懒遭谪”,则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暗示着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诗人以水为媒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也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令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泉源従高来,走下随石脉。
描绘泉水自高处奔流而下,顺着石头的脉络流动,展现出泉水的源头和流动方向。 -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白沫四溅,显得杂乱无章,隐约可见苍翠的山崖裂开的样子,形象生动。 -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水流蜿蜒曲折,形成水洼,水清澈得可以看到底部,表现了自然的纯净。 -
众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众多水流汇聚成长溪,奔腾而过,伴随着蛙声和蝈蝈声,生动形象。 -
初开不容椀,渐去已如帛。
刚开始流出的泉水无法用器皿盛装,后来流去则如丝绸般柔和,表现出泉水的变化。 -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传说此地有神物,不愿被贬谪,暗示了自然的神秘与高贵。 -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这神物无法引来雷雨,只能吐出清凉的碧波,体现出自然的冷静与高远。 -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由于泉水的滋润,山前的人世世代代种稻麦,表现出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渐去已如帛”,将泉水的流动比作丝绸,形象生动。
- 拟人:将泉水赋予生命,表现其奔腾的活力。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惠泉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反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生命与活力的象征。
- 苍崖:自然的宏伟与壮丽。
- 白沫:自然的动态与变化。
- 蛙蝈:生动的意象,体现了自然的生机。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众泻为长溪”意思是:
A) 多条水流汇聚成一条长溪
B) 水流缓慢
C) 石头很多
D) 泉水干涸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神物懒遭谪”,意指:__。
-
判断题:诗中描写的泉水是清澈而宁静的。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A
- 不愿被贬谪的自然神秘存在。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
-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诗词对比:
- 苏轼的《荆门惠泉》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苏轼更注重泉水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体现了壮观的山水气势,二者在意境和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