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溪流》

时间: 2024-09-19 21:39:23

西山连夕雨,涨此百尺浑。

怒涛响半空,气可飘昆仑。

一朝势力尽,枯苇有不能。

洋洋溟渤宽,终古无亏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溪流 利登 〔宋代〕

西山连夕雨,涨此百尺浑。 怒涛响半空,气可飘昆仑。 一朝势力尽,枯苇有不能。 洋洋溟渤宽,终古无亏盈。

白话文翻译:

西山连续下了整晚的雨,使得溪水暴涨,水位高达百尺。 怒涛的声音响彻半空,气势足以撼动昆仑山。 一旦水势消退,连枯萎的芦苇都无法支撑。 广阔的海洋,自古以来就没有盈亏的变化。

注释:

  • 西山:指西边的山脉。
  • 连夕雨:连续下了整晚的雨。
  • 涨此百尺浑:水位暴涨,高达百尺。
  • 怒涛响半空:形容水声巨大,响彻半空。
  • 气可飘昆仑:形容气势之盛,足以撼动昆仑山。
  • 一朝势力尽:一旦水势消退。
  • 枯苇有不能:连枯萎的芦苇都无法支撑。
  • 洋洋溟渤宽:形容海洋的广阔。
  • 终古无亏盈:自古以来就没有盈亏的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利登,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出其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感悟。这首诗描绘了溪流在暴雨后的壮观景象,以及水势消退后的对比,反映了自然界的循环和永恒。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观察到西山暴雨后的溪流景象时所作,通过对比水势的盛衰,表达了自然界的循环和永恒不变的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溪流在暴雨后的壮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和循环变化。首两句描绘了暴雨后溪水的暴涨,怒涛声响彻半空,气势惊人。后两句则对比了水势消退后的景象,连枯萎的芦苇都无法支撑,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以海洋的广阔和永恒不变来象征自然界的循环和恒常,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深刻而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西山连夕雨,涨此百尺浑。
    • 描绘了西山连续下了整晚的雨,导致溪水暴涨,水位高达百尺。
  2. 怒涛响半空,气可飘昆仑。
    • 形容水声巨大,响彻半空,气势足以撼动昆仑山。
  3. 一朝势力尽,枯苇有不能。
    • 一旦水势消退,连枯萎的芦苇都无法支撑,形成对比。
  4. 洋洋溟渤宽,终古无亏盈。
    • 以海洋的广阔和永恒不变来象征自然界的循环和恒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怒涛响半空”比喻水声巨大,用“气可飘昆仑”比喻气势之盛。
  • 对比:通过水势的盛衰对比,突出了自然界的循环变化。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溪流在暴雨后的壮观景象和消退后的对比,表达了自然界的循环和永恒不变的哲理,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怒涛:象征自然界的强大力量。
  • 枯苇:象征自然界的脆弱和变化。
  • 溟渤:象征自然界的广阔和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怒涛响半空”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雷声 D. 鸟鸣
  2. 诗中“气可飘昆仑”比喻的是什么? A. 风力 B. 水势 C. 山势 D. 人气
  3. 诗中“洋洋溟渤宽”象征的是什么? A. 自然界的脆弱 B. 自然界的广阔 C. 自然界的变化 D. 自然界的永恒

答案:

  1. B. 水声
  2. B. 水势
  3. D. 自然界的永恒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宁静和恬淡。

诗词对比:

  • 利登《观溪流》与杜甫《春望》: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但利登的诗更侧重于自然界的循环和永恒,而杜甫的诗则更侧重于自然界的生机和变化。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利登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利登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