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4 10:53:39

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

歌钟虽在馆,桃李不成春。

水折空还沁,楼高已隔秦。

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
歌钟虽在馆,桃李不成春。
水折空还沁,楼高已隔秦。
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

白话文翻译:

庆典的源头在天边绽放,恩泽则是来自国家的厚爱。
虽然歌声与钟声仍在馆中回响,然而桃李却再也无法迎来春天。
水流虽然折返依旧清澈,然而高楼已经隔断了与秦国的联系。
在这小小的会稽市,再也没有人来献上美玉珠宝了。

注释:

  • 庆自天源发:庆典的源头在天上发出,象征着天命或天子的恩典。
  • 恩从国爱申:国家的爱护和恩泽得以显现。
  • 歌钟虽在馆:歌声和钟声仍然在酒馆中回荡,暗示着欢庆的气氛。
  • 桃李不成春:比喻美好事物的缺失,这里指代春天的桃李花开,象征着繁荣和美好。
  • 水折空还沁:水流弯折却依然清澈,表达了思乡之情。
  • 楼高已隔秦:高楼已经阻隔了与秦国的联系,表达离别的痛苦。
  • 区区会稽市:会稽市是个小地方,喻指这里的平庸和无奈。
  • 无复献珠人:再也没有人来献上美玉,表达了衰落和失落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顼,字子昂,号瑞庵,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生于北宋时期,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著称,常表现出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是赵顼为秦国大长公主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公主的悼念和对国家的忧虑。公主的去世使得他感受到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诗中蕴含着浓厚的哀伤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秦国公主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两句以“庆自天源发,恩从国爱申”引入,展现了公主生前的荣耀和国家对她的厚爱。然而,随着“歌钟虽在馆,桃李不成春”的转折,诗人开始渲染一种失落和哀痛的气氛。尽管欢庆的歌声依旧回荡,但春天的桃李已经无法再开,象征着公主的离去使得生机和美好都随之消逝。

接下来的“水折空还沁,楼高已隔秦”则通过水流的意象和高楼的比喻,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故土的眷恋。最后一句“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表明在这个小小的城市中,曾经的繁华已不复存在,连献珠的人都消失了,体现了对往昔繁华的无尽怀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通过自然景象和人事变迁,展现了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表现了诗人对公主的哀悼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庆自天源发”展示了公主的荣耀和天命,象征着她的出生和命运都是被国家所庇佑的。
    • “恩从国爱申”则强调了国家对公主的爱护,设定了诗的主题。
    • “歌钟虽在馆”表达了当下的欢庆与繁华,但随即陷入“桃李不成春”的失落,暗示公主的去世使得一切喜庆都变得苍白。
    • “水折空还沁”描绘了自然景色的优美,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的思乡情绪。
    • “楼高已隔秦”则象征着离别的痛苦,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
    • “区区会稽市,无复献珠人”则是对繁华消逝的感慨,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失落。
  • 修辞手法

    • 本诗运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手法,开头的庆典与结尾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诗中使用了意象,如“桃李”、“水流”等,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国家、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公主的怀念、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往日繁华的深切惋惜。

意象分析:

  • 庆典: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公主的尊贵。
  • 桃李:象征着青春与美好,但这里却暗示着无法再开,表现失落。
  • :象征着思乡与清澈的情感,体现了对故土的眷恋。
  • 高楼: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及离别后的孤独感。
  • 珠宝:曾经的繁华与荣耀,如今却成为了消逝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歌钟”主要象征什么? A. 欢乐的气氛
    B. 忧伤的情感
    C. 社会的繁荣
    D. 自然的美好

  2. “桃李不成春”中“桃李”主要指代什么? A. 人的荣耀
    B. 美好事物
    C. 个人命运
    D. 国家繁荣

  3. 诗中“无复献珠人”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欢庆
    B. 失落
    C. 忧虑
    D. 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 《长恨歌》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离骚》与《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都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注,但《离骚》更强调个人的苦难与理想,而《赐秦国大长公主挽词三首》则更侧重于对公主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编者:高士明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作者:李白
  • 《唐诗三百首》 - 编者: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