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葆真阁》
时间: 2025-01-01 16:17: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真常自在如来性,肯綮修持祗益劳。
十二因缘无妙果,三千世界起秋毫。
有心便醉声闻酒,空手须磨般若刀。
截断众流寻一句,不离兔角与龟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真正的自性是自在的,如来佛性;肯定修行与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十二因缘法没有神妙的果实,三千世界的纷扰仿佛秋天的细小毛发。有心人会醉心于声闻的美酒,空手的人却必须磨砺般若智慧的刀。要想截断众多的流派与见解,关键在于抓住一句话,而这句话又与兔子的角和龟的毛毫无关系。
注释:
- 如来性:指佛教中的真实自性。
- 肯綮:指事物的要害或关键。
- 修持:修行与持守。
- 十二因缘:佛教教义,描述因果关系。
- 三千世界:形容宇宙的庞大。
- 秋毫:细小的东西,指微不足道的事物。
- 声闻酒:指声闻缘觉的智慧或教义。
- 般若刀:指智慧的锋利,能剖析真理。
- 兔角与龟毛: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强调不可捉摸的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山水田园题材。
创作背景:
《戏题葆真阁》写于黄庭坚在庐山期间,受禅宗思想影响,表达了对修行的思考和对世俗纷扰的看法。此诗反映了他对佛教哲学的领悟和对自我修持的追求。
诗歌鉴赏:
《戏题葆真阁》是一首融禅宗思想与诗歌艺术于一体的作品。诗中,黄庭坚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自性和修持的反思。开篇即指出“真常自在如来性”,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接着提到“十二因缘无妙果”,揭示了因果法则的复杂与微妙,暗示世间的纷扰并非真正的果实。此时,诗人以“醉声闻酒”比喻对世俗享乐的迷恋,而“空手须磨般若刀”则提醒人们要有智慧与内涵的修为。
在后面的“截断众流寻一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要在纷繁复杂的思想中找到真正的智慧与真理。这种追求并不在于外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的真实。最后以“兔角与龟毛”结尾,既是对无意义探讨的嘲讽,也表明了对深刻哲理的追求,让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智慧与世俗的思考,展现了黄庭坚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具有很高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真常自在如来性:强调真实自性是自在的,指的是佛教中如来的本性。
- 肯綮修持祗益劳:修行的关键在于坚持与努力,体现了修行的重要性。
- 十二因缘无妙果:揭示因果法则的复杂性,表明世间的烦扰并不具有真正的价值。
- 三千世界起秋毫:形容宇宙的庞大与细微,反映世事的复杂。
- 有心便醉声闻酒:指对声闻教义的执迷与醉心。
- 空手须磨般若刀:强调智慧的获取需要努力与修炼。
- 截断众流寻一句:在众多思想中追求真理的关键。
- 不离兔角与龟毛:比喻对无意义事物的追求,强调深入本质。
修辞手法:
- 比喻:“声闻酒”与“般若刀”,分别用酒与刀比喻智慧与享乐。
- 对仗:诗中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的是对自我修持的追求与对世俗的反思,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和对真理的执着。
意象分析:
- 如来性:象征内心的自由与真实。
- 般若刀:象征智慧与真理的锋利。
- 兔角与龟毛:象征虚无的事物,强调哲理的深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黄庭坚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
“十二因缘”主要指什么? A. 一种修行方法
B. 佛教因果法则
C. 人生的苦难
D. 宇宙的起源 -
诗中提到的“般若刀”象征什么? A. 享乐
B. 智慧
C. 金钱
D. 权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黄庭坚的《戏题葆真阁》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黄庭坚侧重于内心的修持与智慧,李白则更强调享乐与豪情。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佛教哲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