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高君正适轩》
时间: 2025-01-01 16:25: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静在平气,至神惟顺心。
道非贵与贱,达者古犹今。
功名属廊庙,闲暇归山林。
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
不如一邱壑,随愿得飞沉。
开门纳日月,呼客解缨簪。
诗书抚尘迹,歌舞送光阴。
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
豁然开胸次,风至独披襟。
樊笼锁形质,物外有幽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强调心灵的顺应与自如。道理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达到境界的人无论古今都是如此。功名利禄属于权势之地,而闲暇时光则应归于山林。养鱼观赏其嬉戏,关鸟听其悦音,远不如一处山水之地,随心所欲地享受飞翔与沉静。开门迎接日月,邀请朋友来访,解开头上的缨绳。诗书抚摸着历史的痕迹,歌舞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妖娆的美人倾国倾城,丝竹之声让人深受感动。心中豁然开朗,微风吹来,独自披衣。身处樊笼之中,虽然形体受到束缚,但在物外还有幽静的寻求。
注释
- 至静:极致的安静。
- 平气:平和的气息。
- 至神:极致的精神状态。
- 道:道理、真理。
- 达者:达到真理的人。
- 廊庙:指朝廷或官府。
- 邱壑:山丘与谷壑,指自然环境。
- 丝竹:指乐器,通常用来形容音乐。
- 樊笼:笼子,形容受限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其诗风清新自然,强调个性与独立精神。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理想及其内心的追求。
诗歌鉴赏
《题高君正适轩》是一首融合了哲理与自然景观的诗作。全诗以“静”与“神”为引子,引领读者进入一种内心的安宁与自我反省的境界。黄庭坚通过对“道”的思考,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真理与理想时,财富与地位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心境的平和与顺应。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与其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不如在自然中找到自我,这种思想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随着诗歌的推进,黄庭坚提到“开门纳日月”,表示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愿意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份光明与美好。“妖娴倾国笑,丝竹感人深”则表现了人情世故中的美好与感动,透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慨。
整首诗反映了黄庭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的独特感知,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静在平气:最高的宁静源自内心的平和气息。
- 至神惟顺心:最深的精神境界在于顺应内心的愿望。
- 道非贵与贱:真理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
- 达者古犹今:达到真理的人,无论古今都是如此。
- 功名属廊庙:功名利禄属于权力中心。
- 闲暇归山林:闲暇时光应归于自然。
- 畜鱼观群嬉:饲养鱼类观赏它们嬉戏的样子。
- 笼鸟听好音:关在笼中的鸟儿发出悦耳的声音。
- 不如一邱壑:不如在山水间随心所欲地飞翔或沉浸。
- 开门纳日月:打开门迎接日月的光辉。
- 呼客解缨簪:招呼朋友来访,放下繁重的装饰。
- 诗书抚尘迹:诗书抚摸着历史的痕迹。
- 歌舞送光阴:歌舞伴随时间的流逝。
- 妖娴倾国笑:倾国倾城的美人微笑。
- 丝竹感人深:乐器的声音让人感动。
- 豁然开胸次:心中豁然开朗。
- 风至独披襟:微风吹来,独自披衣。
- 樊笼锁形质:被囚禁的形体却有内心的追求。
- 物外有幽寻:在物质之外还有幽静的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对仗:整首诗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畜鱼观群嬉,笼鸟听好音”赋予自然以生命,表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一种超脱于世俗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月:象征光明与希望。
- 山林:代表自然与宁静。
- 鱼、鸟:象征自由与生命的乐趣。
- 丝竹:代表音乐与人情的细腻。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理解,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至静”是什么?
- A. 在于外界的安静
- B. 在于内心的平和
- C. 在于财富的多寡
-
诗人认为功名利禄属于何处?
- A. 山林
- B. 廊庙
- C. 家庭
-
诗中“开门纳日月”表达了什么?
- A. 拒绝外界
- B. 接纳生活的光明
- C. 追求财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 《山行》 - 杜牧
诗词对比:
- 黄庭坚与苏轼:黄庭坚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苏轼则多表现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