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时间: 2025-01-08 22:3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
六飞回玉辇,双树谒金仙。
瑞鸟呈书字,神龙吐浴泉。
净心遥证果,睿想独超禅。
塔涌香花地,山围日月天。
梵音迎漏彻,空乐倚云悬。
今日登仁寿,长看法镜圆。
白话文翻译:
六只神鸟飞回了华丽的玉辇,双树旁谒见了金色的仙人。
祥瑞的鸟儿带来了书信,神龙在泉水中吐出甘露。
心灵净化后远离了尘世,智慧的思维独自超越了禅宗。
塔楼上香花环绕的地方,山川环抱着日月的天空。
梵音悠扬穿透了时光,空灵的乐声依附在云端。
今天我登上仁寿寺,长久地凝视着法镜的圆满。
注释:
- 六飞:指六只神鸟,象征祥瑞。
- 玉辇:华丽的车子,象征尊贵与神圣。
- 金仙:传说中的神仙,金色象征尊贵。
- 瑞鸟:象征好的预兆,带来吉祥的信息。
- 神龙:代表神秘与力量,吐出甘泉象征祝福。
- 净心:清净的心灵。
- 睿想:聪明的思想。
- 法镜:佛教用语,象征智慧和真理的反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唐代诗人,以工整的律诗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该诗是在幸三会寺的应制诗,表达了对宗教和自然的敬仰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的重视。
诗歌鉴赏:
宋之问的《奉和幸三会寺应制》是一首充满宗教色彩和自然美的律诗,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理解与敬仰。诗中通过描绘瑞鸟、神龙等意象,表现了对祥瑞和灵性的追求。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超技艺。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宗教意象,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升华。尤其最后一句“长看法镜圆”,不仅是对佛教智慧的赞美,也传达了一种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弥漫着一种空灵的气息,仿佛在引导读者向内心深处探索,追寻那份安宁与智慧。它不仅是一首应制诗,更是一种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反映了唐代人们对宗教与自然的和谐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六飞回玉辇:描述了神鸟飞回华贵的车子,象征着福气与灵性的回归。
- 双树谒金仙:双树旁拜见神仙,体现出对神圣的尊重。
- 瑞鸟呈书字:祥瑞的鸟带来了神秘的书信,暗示着良好的预兆。
- 神龙吐浴泉:神龙吐出泉水,象征着佛教的智慧与灵气。
- 净心遥证果:心灵净化后,远离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精神的圆满。
- 睿想独超禅:深邃的思想超越了普通的禅宗,彰显智慧。
- 塔涌香花地:塔楼上环绕着香花,营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
- 山围日月天:山川环绕着日月,展现自然的壮丽。
- 梵音迎漏彻:佛教的梵音穿透了时间的界限,营造出一种宁静的乐趣。
- 空乐倚云悬:空灵的音乐寄托在云端,令人心神向往。
- 今日登仁寿:今天登上仁寿寺,体现出一种心灵的归宿感。
- 长看法镜圆:长久地凝视智慧的反射,寓意对真理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用神鸟、神龙等意象比喻祥瑞与灵性。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与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瑞鸟:象征吉祥与祝福,传递神秘的信息。
- 神龙:代表力量与神秘,体现了佛教文化中的灵性。
- 法镜:象征智慧与真理的反射,寓意追求知识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六飞”指的是什么? a) 六只神鸟
b) 六个神仙
c) 六个山头
答案:a) 六只神鸟 -
“净心遥证果”中的“净心”是指什么? a) 清净的心灵
b) 平静的心态
c) 没有烦恼
答案:a) 清净的心灵 -
诗中提到的“法镜”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智慧与真理
c) 自然景色
答案:b) 智慧与真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奉和幸三会寺应制》与《静夜思》:两首诗都展现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前者更加强调宗教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与思绪。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