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荐福寺应制》
时间: 2024-09-19 21:56:25意思解释
奉和荐福寺应制
原文展示
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
不改灵光殿,因开功德池。
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
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
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
欲识龙归处,朝朝云气随。
白话文翻译
在这光辉灿烂的圣殿中,佛教的盛筵照耀着四方,游人悠然自得地欣赏着宏伟的建筑和景观。灵光殿依旧如昔,功德池也新近开辟。莲花从新叶中绽放,桂树依旧高耸如昔。涌现的塔楼在庭院中显现,飞阁在海面上仿佛移动。三月的韶光令人欢喜,仰望七星显得格外高远。想要了解龙的归处,唯有每天随云气而行。
注释
- 梵筵:佛教的宴席,指佛教的法事活动。
- 灵光殿:指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殿堂。
- 功德池:象征善行和功德的池塘,用于供奉与祈愿。
- 莲生新步叶:形容莲花新生,象征清净与美好。
- 桂长昔攀枝:桂树常青,象征长久的美好。
- 涌塔:指寺院中高耸的塔楼。
- 飞楼:象征性建筑,寓意飞升与高远。
- 闻韶:指春天的美好时光。
- 观象:观望星象,寓意探索自然的奥秘。
- 龙归处:象征神秘的归宿,寓意对未知的探索。
典故解析
“龙归处”可引申为对于理想境界或终极归宿的追寻,常常在古诗词中象征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宇宙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宋之问(648年-713年),字子文,号宗之,唐代诗人。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和古风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诗人受邀到荐福寺进行应制诗的创作,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及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奉和荐福寺应制》是一首描写佛教寺院美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深刻感悟。开头“梵筵光圣邸”即以明亮的光辉点明了寺院的神圣与庄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祥和的氛围。诗中描绘的景象如莲花和桂树,象征着清净与长青,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美感。尤其是“涌塔庭中见,飞楼海上移”,将寺院的高楼与大海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极为生动,仿佛让人置身于一种时时变幻的自然之中。
后半部分“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整首诗以轻快的语调、精炼的用词,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梵筵光圣邸:光辉的圣殿中有佛教的盛筵,意在表现寺院的庄严和神圣。
- 游豫览宏规:游人心情愉悦,欣赏宏伟的布局。
- 不改灵光殿:灵光殿依然如故,反映出寺院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 因开功德池:新建的功德池象征着宗教的兴盛与人们的善行。
- 莲生新步叶:莲花新生的叶子,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桂长昔攀枝:桂树依旧高耸,象征着持久与美好。
- 涌塔庭中见:塔在庭院中显现,象征着佛教的庄重。
- 飞楼海上移:飞楼在海面上如同移动,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闻韶三月幸:春天的美好令人欢喜,表达对季节的感恩。
- 观象七星危:仰望高远的七星,表达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
- 欲识龙归处:想要追寻龙的归处,象征对理想的追求。
- 朝朝云气随:随云气而行,表现出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龙归处”比喻理想境界的追寻。
- 对仗:整首诗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莲花、桂树、龙等意象均象征着美好与理想。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对自然景观的欣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人文关怀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梵筵: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 莲:象征纯洁与新生。
- 桂:象征长久与美好。
- 塔:象征佛教的信仰与文化传承。
- 飞楼:象征高远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灵光殿”是指什么?
- A. 一座高楼
- B.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殿堂
- C. 一片森林
-
“闻韶三月幸”中的“韶”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
- B. 美好的春光
- C. 一种花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和佛教文化的欣赏
- C. 对人际关系的探讨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题西林壁》——苏轼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题西林壁》:同样表现对自然的深刻感悟,描绘了山水之美,与《奉和荐福寺应制》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于哲理思考。
- 《春江花月夜》:在意境上与《奉和荐福寺应制》有所呼应,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