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
时间: 2025-01-06 10:28: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
—— 杨万里
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
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
遐瞻道旁堠,我进渠秪退。
大风来无隔,午燠皎安避。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
愈远故绝瑕,不多始足贵。
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
轻霏澹脱秀,隤照烨春媚。
翫久有余佳,绘苦未必似。
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范氏庄的所见所感。
第一首中,诗人感到天空愁苦,沙地充满了怨恨。虽然沿海行走了两天,但依旧未能抵达目的地。远望路旁的茅屋,我走进去却又退出来。大风无处不在,正午的炎热让我难以避开。
第二首则描写了在范氏庄的夜晚,诗人第一次见到三座翠绿的山峰。远离故乡后,感觉尤其珍贵。山峰高耸,似乎快要突出来,像拳头一样细小。轻薄的云雾轻轻飘逸,映照着春天的光辉。
我在这里逗留已久,尽管美好,却不一定能如画中所见那般。今晚别关上门,月光中我将与山一起安睡。
注释
- 愁寡天:愁苦的天空,表现出一种阴郁的天气。
- 沙征恨多地:沙地上充满了怨恨,暗示着旅途的艰辛。
- 遐瞻:远望,表示诗人眼界宽广。
- 巉然:高耸的样子。
- 轻霏:轻薄的云雾,形容云雾的轻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80年-1250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而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正月初三,诗人游历范氏庄,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以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交融,展现出诗人对旅途的思考与感悟。首联“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以阴郁的天气和艰难的旅程开篇,直抒胸臆,令人感受到一种愁苦的情绪。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述沿途的艰辛,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孤独感。
而在描写范氏庄的夜晚时,诗人转而表现出对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三峰翠”的描写,显示了诗人眼中的山水之美。在诗的最后,诗人希望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借月光入眠,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整首诗的情感波动显著,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既有对旅途艰辛的感慨,也有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呈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的美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历愁寡天,沙征恨多地”:描绘出一种阴郁的氛围,表达了旅行的艰辛与无奈。
- “两日行海滨,虽近弥不至”:虽然行程近,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抵达目的地。
- “今夕范氏庄,初觌三峰翠”:初夜见到美丽的山峰,心中充满惊喜。
- “今夕勿掩扉,月中对山睡”:表达了一种希望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愿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巉然半几出,蹙若一拳细”用拳头比喻山峰的形状,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朗朗上口。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展现了人对自然的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岸与美丽,代表了诗人的向往。
- “沙”:代表旅途的艰难与孤独。
- “月”:象征宁静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杨万里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山历愁寡天”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伤感
- C. 愤怒
- D. 疲惫
-
诗人希望在月光下做什么?
- A. 读书
- B. 与山共眠
- C. 赏花
- D. 画画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现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生活情趣;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更强调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详细收录了杨万里的作品及其生平。
- 《唐宋诗词鉴赏》:提供对古诗的深入解析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