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只馀三日便清和,
尽放春归莫恨他。
落尽千花飞尽絮,
留春肯住欲如何。
白话文翻译:
只剩下三天春天就要结束,
不要怨恨春天的离去。
千树花瓣已落尽,飞絮也散去,
春天若是无法留下,那又该怎么办呢?
注释:
- 只馀:只剩下。
- 清和:指天气清新和暖和。
- 莫恨:不要怨恨。
- 落尽:全部落下。
- 飞尽:全部飞散。
- 肯住:愿意停留。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引用的典故,但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感慨,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与情感体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宋代著名诗人,生于江西。杨万里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绝句》写于春末,正值春天即将结束之际,诗人借此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反映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了杨万里对春天的深情眷恋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开篇“只馀三日便清和”,用“只余”二字强调了春天即将结束的紧迫感,清和的天气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然而,接下来的“尽放春归莫恨他”则是一种释然,诗人劝慰自己与他人不要对春天的离去心生怨恨,体现了一种豁达的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落尽千花飞尽絮,留春肯住欲如何”,则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结束,千树花瓣纷纷落下,飞舞的柳絮也随之消散。诗人在此处表达了对春天的无奈与惋惜,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个反思的问题:春天若不能久留,我们又能如何呢?这令整首诗在感伤中带有一丝哲理的深度,展现了杨万里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只馀三日便清和:春天即将结束,只剩三天,天气变得温和清新。
- 尽放春归莫恨他:春天将要离去,劝人们不要怨恨这一切。
- 落尽千花飞尽絮:花瓣已然落尽,柳絮也随风而去,春的繁华已成过去。
- 留春肯住欲如何:春天若不愿留下,那又能怎样呢?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第二句和第四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春天的离去仿佛是有意志的,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短暂的珍惜与无奈,折射出一种人生哲学:珍惜当下,接受变化。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代表着美好的事物。
- 花: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繁华,象征着短暂与易逝。
- 柳絮:象征着轻柔与无常,传达出春天的轻盈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杨万里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只馀三日便清和”是什么意思?
- A. 春天还有三天就要结束
- B. 春天已经结束
- C. 春天即将来临
- D. 春天的天气很冷
-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感伤与无奈
- D. 疲惫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同样描写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比较杨万里的《三月二十七日送春绝句》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感慨,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的变化,后者则是对孤独与饮酒的抒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唐诗宋词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