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五首 其四》

时间: 2025-01-06 10:38:42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秋五首 其四
作者:杨万里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白话文翻译:

在秋天的早晨,寒冷是可以忍受的,但在秋天的夜晚却难以度过。
青灯下照着书本,双眼仿佛被雾笼罩。
合上书卷却孤独地坐着,心中无人与我交谈。
躺下也无法入睡,起来又无处可去。
忽然屋角透出光明,山月照进庭院。
似乎怜悯这孤独的人,深夜与我约会。
我吟诵诗句,月亮似乎也在倾听,月光转动,我也随之而动。
何必再去读书,不如与月亮对联。

注释:

  • 青灯:青色的灯,古代读书时常用的照明工具。
  • :书籍。
  • 块然:形容孤独、寂寞的状态。
  • :光亮。
  • 清晤:清冷的夜晚的交流。
  • 解听:倾听、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

创作背景:此首诗作于秋天,反映了作者在秋夜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对孤独思考的情感。

诗歌鉴赏:

《感秋五首 其四》通过对秋天早晚温差的细腻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孤独和自然的深刻理解。诗人开篇提到“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在这对比中,表达了秋晨的清新与秋夜的寒冷交织而成的复杂情感。夜晚的“青灯”下,诗人面对书本,却感受到的却是遥不可及的孤寂,眼中如同雾罩,无法专注,显示了内心的迷茫。

随着月光洒入庭院,诗人的情感开始转变,似乎与月亮对话,月光成为了他孤独时的伴侣。诗中“我吟月解听”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刻的轻松与愉悦,月亮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是情感的寄托。最后一句“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更是强调了与自然、与月亮的对话,胜过了单独的读书。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孤独的哲思,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秋天早晨的寒冷可以忍受,但秋天的夜晚却难以忍受,表明了夜晚的凄凉。
    • 第三、四句:在灯光下读书,感到眼前一片模糊,合上书卷后又感到寂寞无聊。
    • 第五、六句:突然发现屋角透出亮光,山月照进庭院,似乎在关心孤独的人。
    • 第七、八句:我吟诵诗句,月亮也在倾听,最终决定与月光对联而非读书。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对比鲜明。
    • 拟人:月亮被赋予了情感,似乎在与诗人交流。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秋夜的孤独与月亮的陪伴,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自然的依恋和感悟。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凋零与孤独。
  • 青灯:象征着知识与孤独的思考。
  • 山月: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青灯”代表什么?
    A. 夜晚的寒冷
    B. 读书的灯光
    C. 书本的颜色

  3. 诗人在夜晚感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孤独的夜晚,反映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杨万里的孤独感形成对比,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