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
时间: 2025-01-05 08:17: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
一夜霜风凋玉芝,苍生望绝士林悲。
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
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离。
朔方徙岁行当满,欲为君刊第二碑。
白话文翻译:
一夜之间,霜风吹打着玉兰花,苍生的希望在士林中已然悲凉。
我心中怀有拯救天下和安定民生的宏图伟略,却见不到男婚女嫁的喜庆时日。
我将遗留下来的诗稿寄回太史公那里,离开故土的坟墓已近在眼前。
北方的岁月即将过去,我想为您刻下第二块碑铭。
注释:
字词注释:
- 霜风:寒冷的风,能使植物枯萎。
- 玉芝:比喻高洁的草木,象征士人的理想和追求。
- 苍生:指普通百姓。
- 士林:士人群体,文人雅士的社会。
- 济世安人:拯救世界,安定人民的理想。
- 太史:指太史公,司马迁,代表历史记载。
- 旅坟:指远离故乡的坟墓。
- 朔方:北方,指边疆地带。
典故解析:
- 太史公:这是对司马迁的尊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史学家,著有《史记》。在古代,士人往往希望自己的事迹被后人铭记,因此寄托情感在太史公身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政治家。他在文学上以诗歌、散文、古文闻名,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常以寓意深刻的内容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表达了他对故土和朋友吕衡州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状况的忧虑。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的失落和对未来的期盼,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哀伤的情感为基调,开篇即描绘了霜风的凋零场景,象征着理想的破灭与苍生的悲苦。刘禹锡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他对时事的深刻感悟和对人间苦难的关怀。
诗中提到的“空怀济世安人略”,显示出他虽然有宏图大志,却无力施展的无奈,反映出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接下来的“男婚女嫁时”更是突显了社会的动荡与人间的离散,使得诗篇的情感更加浓厚。最后的“欲为君刊第二碑”,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对未来的渴望,表现出对故友的怀念与对历史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传达了刘禹锡对友人的怀念、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及对未来的期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夜霜风凋玉芝:描绘了一夜之间,寒冷的霜风使高洁的玉兰花凋谢,象征理想的破灭。
- 苍生望绝士林悲:百姓在绝望中,士人的理想与抱负也随之悲凉。
- 空怀济世安人略:虽然心中有拯救天下的宏愿,却无处施展。
- 不见男婚女嫁时:社会动荡不安,使得原本喜庆的婚嫁之事变得遥不可及。
- 遗草一函归太史:将自己的诗作寄回太史公,寄托对历史的期望与留念。
- 旅坟三尺近要离:身在异乡,离故土的坟墓已近在咫尺,感慨万千。
- 朔方徙岁行当满:北方的岁月即将过去,思绪万千。
- 欲为君刊第二碑:想为友人刻下第二块碑铭,以表怀念与敬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风凋玉芝”,用自然现象比喻理想的破灭。
- 拟人:赋予“苍生”以情感,使其感受士林的悲哀。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展示了士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风:象征着寒冷与凋零,暗示着理想的破灭。
- 玉芝:象征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 苍生:代表普通百姓,体现出诗人的关怀。
- 太史:象征历史与记忆的寄托。
- 旅坟:表示对故土与亲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生望绝士林悲”的意思是: A. 士人们的理想绝望了
B. 百姓对士人的悲哀
C. 士人们对普通百姓的关心
D. 自然的凋零 -
“欲为君刊第二碑”中的“君”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吕衡州
C. 太史公
D. 普通百姓 -
诗中提到的“空怀济世安人略”意味着: A. 有很多人想要拯救世界
B. 诗人有理想但无力实现
C. 社会安定是理想
D. 诗人对理想感到困惑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对人间苦难的关注。
- 杜甫的《春望》:描绘国破家亡后的哀伤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哭吕衡州》和《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失落,但刘禹锡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寄托,而杜甫则更强调国家的悲惨现状和对未来的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大量唐代优秀诗作,适合深入了解唐诗的背景与风格。
- 《李白与杜甫》:详细介绍了两位诗人的生平与诗歌风格,适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