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
作者:刘禹锡〔唐代〕
鹰至感风候,霜馀变林麓。
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
戍摇旗影动,津晚橹声促。
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步出武陵东亭,面临江水所见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景。诗中写到,鹰飞至感受到风的变化,霜后树木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孤独的帆船在夕阳下缓缓驶来,寒冷的江面上沙曲蜿蜒。戍楼上的旗帜在风中摇摆,渡口晚上的橹声渐促。月亮升起,彩霞逐渐收敛,远处传来渔民的歌声。
注释
- 鹰:指鹰隼,捕猎的鸟,象征着敏锐和自由。
- 风候:风和气候,指自然的变化。
- 霜余:霜降之后,表示时节已入寒冬。
- 孤帆:孤独的帆船,象征着孤独与自由的意境。
- 戍:指边防或守卫的地方。
- 津:渡口,水边的码头。
- 橹声:划船的声音。
典故解析
“武陵”出自《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因此这一地名带有避世、隐逸的意味。在诗中,武陵的意象与诗人的心境相互辉映,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溪,号洛阳人,唐代诗人。其诗风清新挺拔,富有哲理,擅长写景抒情。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社会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诗人游览武陵地区时,目睹自然景象而感怀而作。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交融,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的诗。全诗在优美的语言中呈现出秋冬季节的自然变化,诗人通过对鹰、孤帆、戍楼、月亮等意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感悟。首联“鹰至感风候,霜馀变林麓”,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通过“孤帆带日来,寒江转沙曲”,诗人将孤独的旅程与自然的壮丽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戍楼和渡口的描写,带有一种人文情怀,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两句“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则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夜空与人文生活,渔歌声声,似乎在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江边秋冬景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感悟,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鹰至感风候:鹰飞到这里,感受到自然界的风候变化,暗示季节的更替。
- 霜馀变林麓:霜降后,树木的颜色开始变化,体现出秋冬交替的景象。
- 孤帆带日来:一只孤独的帆船在夕阳下徐徐驶来,象征着孤独与自由。
- 寒江转沙曲:寒冷的江水蜿蜒而转,沙曲代表着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戍摇旗影动:边防的旗帜随风摇摆,映衬出一种孤独与坚守。
- 津晚橹声促:渡口的船只在晚间划动,橹声显得急促,表现出生活的忙碌与不易。
- 月上彩霞收:月亮升起,彩霞渐渐消散,象征着白天到夜晚的过渡。
- 渔歌远相续:远处传来的渔歌声声不绝,体现出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孤帆”与“寒江”比喻孤独与广阔的自然。
- 拟人:如“戍摇旗影动”,赋予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动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诗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由的向往。诗人在自然中体会到孤独与宁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鹰:象征着自由与敏锐。
- 孤帆:代表孤独的旅行与人生的无常。
- 寒江:冷清的江水,映射出生命的孤独与深邃。
- 月亮:象征着宁静与思考,代表夜晚的美好。
- 渔歌:代表生活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步出武陵东亭临江寓望"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禹锡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孤帆”代表什么?
- A. 繁忙的生活
- B. 孤独与自由
- C. 欢聚的时光
- D. 繁荣的景象
-
“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中,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 A. 描述自然风光
- B. 表达生活的忙碌
- C. 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D. 反映人的孤独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王维的《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展现出隐逸与宁静之美。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但风格更为豪放,抒发个体情感。
- 王维的《山居秋暝》:在静谧的自然中,表达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刘禹锡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