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春深好,春深稚子家。
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
笑击羊皮鼓,行牵犊颔车。
中庭贪夜戏,不觉玉绳斜。
白话文翻译:
哪里春天最深好呢?那是春天深处孩童的家。
孩子们争着骑在竹竿上,偷偷地折下邻居家的花。
他们欢快地敲打着羊皮鼓,牵着小犊牛玩耍。
在庭院中玩得正欢,不知不觉中玉绳已斜挂。
注释:
- 何处:哪里。
- 春深:春天的深处,形容春意浓厚。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争骑:争着骑在竹竿上,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的调皮。
- 偷折:偷偷地折下,带有顽皮的意味。
- 羊皮鼓:用羊皮制作的鼓,常用于儿童游戏。
- 牵犊:牵着小牛。
- 颔车:牛车,形象地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
- 玉绳:指挂在天上的星星,形容夜晚的景象。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和孩童的场景,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儿童的天真烂漫,反映了唐代社会对自然的热爱与儿童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的诗风清新自然,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春天,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儿童童趣的喜爱。在那个时代,农村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 其二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儿童的乐趣。诗的开头“何处春深好”便引入了主题,诗人通过疑问句,表达了他对春日的向往与探索。接着描绘了儿童在春天中的各种活动:骑竹竿、偷折花朵,这些场景生动而富有童趣,展现了孩子们的调皮与快乐。此外,诗中“笑击羊皮鼓”与“行牵犊颔车”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最后一句“中庭贪夜戏,不觉玉绳斜”,则体现了孩子们在夜晚玩耍的天真无邪,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童年的快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纯真童年的向往。诗中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对仗工整的句式,使得整首诗既有音乐感,又富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春深好:引起读者的兴趣,设问句式。
- 春深稚子家:明确回答,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归属。
- 争骑一竿竹:生动描绘了孩子们的玩耍情景。
- 偷折四邻花:体现了童趣与调皮。
- 笑击羊皮鼓:展现了欢乐的氛围。
- 行牵犊颔车: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实景。
- 中庭贪夜戏:强调夜晚玩耍的欢乐。
- 不觉玉绳斜: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无忧无虑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孩子们的活动比作春天的生机。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
- 对仗:如“笑击羊皮鼓”与“行牵犊颔车”,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儿童的纯真,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欢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童年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稚子:象征纯真与无邪。
- 竹竿:代表游戏与自由。
- 花:象征美好与生命。
- 羊皮鼓:代表欢乐与乡村的生活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何处春深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春天的向往
B. 对冬天的怀念
C. 对秋天的失落 -
诗中提到的“稚子”指的是?
A. 年长者
B. 成年人
C. 幼小的孩子 -
“中庭贪夜戏”中的“贪”字表现了什么?
A. 渴望
B. 不知疲倦
C. 享受
答案:1.A,2.C,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描绘了自然与生命的主题,但更侧重于对离别的感慨。
- 《春晓》:展现春天的美好与短暂,情感基调更为忧伤。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刘禹锡诗选》
- 《唐代文人对自然的描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