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溪访道凌烟曙,
王子仙成已飞去。
更值空山雷雨时,
云林薄暮归何处。
白话文翻译:
我在青溪中寻访道士,正值清晨的曙光;
王子已成仙,早已飞升离去。
偏偏此时空山竟然雷雨交加,
云林在薄暮时分,我又该归向何处呢?
注释:
- 青溪:指青色的溪流,这里象征着清幽的环境和隐士的生活。
- 凌烟:指云雾缭绕的高峰,常用来形容高雅的境界。
- 王子:这里可以指代修道成仙的人,暗指李白等历史上有名的道士。
- 雷雨: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 薄暮:指天色渐暗的傍晚,给人一种孤独和迷茫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王子仙成”可能与道教的典故有关,王子通常指代的是追求长生不死的人物,暗示着追求理想和精神升华的主题。唐代的道教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对这种生活方式充满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曙,唐代诗人,字季明,号景山,生于晚唐时期,工诗文,尤其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崔曙寻访隐士冯炼师的途中,表达了他对道教理想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自然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嵩山寻冯炼师不遇》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对道教理想的追求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以青溪和凌烟的意象构建了一幅清晨的自然画面,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而“王子仙成已飞去”则揭示了理想的遥不可及。接下来的“更值空山雷雨时”,则将自然的变幻与诗人的情感结合,表现出在追求理想路上遭遇的挫折与困惑。最后一句“云林薄暮归何处”,则是对未来迷茫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溪访道凌烟曙:描绘诗人在青溪边访道的情景,清晨的曙光映照在高山上,象征着对理想的追求。
- 王子仙成已飞去:提到王子成仙,表达了对成功与理想的渴望,同时也暗示着这些理想并非易得。
- 更值空山雷雨时:当此时空旷的山中正值雷雨交加,暗示着内心的动荡与困惑。
- 云林薄暮归何处:结尾处的迷茫感,表达了诗人在追寻理想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通过环境变化映射内心的波动。
- 对仗:如“青溪”与“空山”,“凌烟”与“薄暮”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道教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同时也反映出在追寻过程中遭遇的挫折与迷惘。诗人在自然的描写中展现了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溪:象征着清静、理想的隐居环境。
- 凌烟: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雷雨:象征着内心的动荡与困惑。
- 薄暮: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子”指代什么?
- A. 诗人的朋友
- B. 成仙的人
- C. 诗人的师父
答案:B
-
诗中“青溪”象征什么?
- A. 喧闹的城市
- B. 追求理想的环境
- C. 诗人的故乡
答案:B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迷茫
-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崔曙的《嵩山寻冯炼师不遇》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崔曙更侧重于道教的隐逸生活,而李白则更多地展现了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渴望。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前者更显孤独与迷茫,后者则显得洒脱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崔曙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