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来秋往何时了》
时间: 2025-01-01 18:15: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来秋往何时了。
心事知多少。
深深庭院悄无人。
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
双旌声势虽云贵。
终是谁存济。
今宵已幸得人言。
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
白话文翻译:
春天来了,秋天又将过去,这样的循环究竟何时才能结束呢?我心中有多少烦恼,谁能知道呢?那深深的庭院里静悄悄无人,我独自一人走来又坐下,这样的情感又是为何呢?虽然双旌的声势显得富贵,但最终又是谁来维持这个盛景呢?今夜我已幸得听到人言,打算劳烦那位神女下巫山来助我。
注释:
- 春来秋往:春天来临,秋天又回去,形容时间的流逝。
- 心事知多少:指心中烦恼与思虑,无人知晓。
- 庭院悄无人:形容环境的冷清孤寂。
- 双旌声势虽云贵:双旌指的是双旗,形容声势浩大。
- 存济:指维持和支撑的意思。
- 神女下巫山:神女指的是神话中的女神,巫山是传说中神女居住的地方,意指祈求神灵的帮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木,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展现出细腻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风格独特,常常运用典故与意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秋交替之际,诗人感受到时光流逝,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孤独的深切体验和对情感寄托的渴望。
诗歌鉴赏:
《虞美人·春来秋往何时了》是一首充满了感伤与思考的词作。开篇以“春来秋往何时了”引入,直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困惑。春秋交替,象征着生命的轮回,而诗人却在其中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接下来的“心事知多少”道出了内心的复杂情感,似乎在诉说着无处倾诉的烦恼与忧虑。
“深深庭院悄无人”进一步深化了孤独感,庭院的静谧与无人,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沉重。独自一人,既是身体的孤独,也是心灵的孤独。这里的“独坐若为情”揭示了思念与情感的纠结,似乎在追忆过去的某段情感。
而“双旌声势虽云贵”则是对外界盛况的反思,虽然看似繁华,但在内心的孤寂对比中,却显得苍白无力。“终是谁存济”更是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最终支撑这一切的究竟是谁?
结尾“今宵已幸得人言,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则是对未来的期盼,欲借助神灵的力量来解脱这一切烦恼,体现出一种渴望与期待。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与爱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春来秋往何时了:引入时光流逝的主题。
- 心事知多少: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与烦恼。
- 深深庭院悄无人:描绘孤独的环境。
- 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思索情感的来源与意义。
- 双旌声势虽云贵:反思外界的繁华。
- 终是谁存济:探讨生活的支撑者。
- 今宵已幸得人言:对未来的期待。
- 拟待劳烦神女下巫山:渴望神灵的帮助。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时光比作春秋的轮回,形象生动。
- 拟人:将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赋予情感以生命。
-
主题思想:
- 中心思想围绕孤独与时间的流逝,探讨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秋:象征生命的轮回与时光的流逝。
- 庭院:代表孤独与内心的空间。
- 双旌:象征华丽的外表与表象的繁华。
- 神女:代表对情感寄托与希望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来秋往”的意思是: A. 春天和秋天的交替
B. 春天来了,秋天也来了
C. 生活的忙碌
D. 时光的流逝 -
“独自行来独坐若为情”中的“独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孤独
C. 对生活的满足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与崔木同样表达了对情感的沉思与时光的流逝,但李清照的词多了几分细腻的女子情感,而崔木则更显孤独与思考的深沉。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