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闺
作者: 邵士彦 〔唐代〕
斜日空庭暮,幽闺积恨盈。
细风吹帐冷,微月度窗明。
怨坐啼相续,愁眠梦不成。
调琴欲有弄,畏作断肠声。
白话文翻译:
夕阳斜斜地照在空荡荡的庭院,幽静的闺房里积满了愁恨。
细细的风吹来,帐子显得冷冷清清,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落下来。
因怨恨而坐,哭泣的声音不断,愁苦的心情使得睡眠无法成梦。
想要弹琴来抒发情感,却怕弹出的声音会让人心肠断裂。
注释:
字词注释:
- 斜日:夕阳,形容太阳的位置倾斜,暗示黄昏。
- 幽闺:指幽静的内室,闺房。
- 积恨盈:心中的怨恨堆积满溢。
- 细风:微弱的风,给人以寒意。
- 帐:帐子,指帷帐。
- 微月:微弱的月光。
- 怨坐:因心中怨恨而坐着不动。
- 调琴:弹琴,想借此来抒发情感。
- 断肠声:形容声音悲伤,令人心痛。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特别突出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唐代女性在闺房内的情感状态,常见于古代诗词中对女性思念和愁苦的描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士彦,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作品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著称。其诗多描写女性的情感生活,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秋闺》创作于唐代,正值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传统束缚与期望的交织时期。诗中通过单纯的日常情景,表达了女性在秋天孤寂的心情与对爱情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秋闺》是一首典型的唐诗,展现了女性在秋季的孤寂与愁苦。诗的开头“斜日空庭暮”通过夕阳斜照的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凄凉的氛围,暗示着即将来临的夜晚,也象征着内心的孤寂。接着“幽闺积恨盈”,将情感直接引入,揭示出诗人的内心积压的怨恨与思念,感情的深沉与复杂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在描写的细腻上,诗中“细风吹帐冷,微月度窗明”通过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现出外界环境与内心情绪的相互作用。细风与微月的意象,使得内心的孤寂愈加鲜明,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怨坐啼相续,愁眠梦不成”这一句中,诗人通过对哭泣与无法入眠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情绪的沉重感,展现了因思念而生的痛苦。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显示了邵士彦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调琴欲有弄,畏作断肠声”则是情感的高潮,抒发了想要借助琴声纾解心中苦闷的愿望,却又因害怕琴声使人断肠而犹豫不决。这种矛盾的心态,恰巧反映了人们在爱情与孤独之间的挣扎。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深刻表现了女性在孤独与思念中的情感,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斜日空庭暮:夕阳斜照,庭院空荡,暗示了孤独的黄昏。
- 幽闺积恨盈:在幽静的闺房中,心中的怨恨与思念逐渐堆积。
- 细风吹帐冷:细微的风吹来,帐子显得冷清,暗示内心的寒意。
- 微月度窗明:微弱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孤独的空间。
- 怨坐啼相续:因怨恨而坐,哭泣声不断,表明情感的积压。
- 愁眠梦不成:愁苦的心情使得入睡成为奢望,梦境无法成形。
- 调琴欲有弄:想要弹琴以抒发情感,体现对音乐的寄托。
- 畏作断肠声:又因害怕琴声带来的悲伤而犹豫,反映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如“细风”与“愁眠”相互映衬。
- 对仗:诗句间的平行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细风、微月等自然元素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孤寂,表达了女性的思念与愁苦。诗中的情感复杂而深沉,展现了邵士彦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观察,突显了爱情、孤独与内心挣扎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幽闺:代表女性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的封闭。
- 细风:暗示孤独与内心的寒冷。
- 微月:象征希望与光明,虽然微弱却依然存在。
- 琴声:代表对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秋闺》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邵士彦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描绘的季节是: A. 春
B. 夏
C. 秋
D. 冬 -
诗中“怨坐啼相续”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兴奋
D. 满足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红楼梦》中的诗词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比较邵士彦的《秋闺》与李白的《静夜思》,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感受,但邵士彦更侧重于女性的情感细腻,而李白则更关注于个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女性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