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坟》
时间: 2025-01-17 10:0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响铃坟
作者:金德舆 〔清代〕
南渡诸陵草木空,一抔犹得瘗蒿蓬。
荒丘白骨魂休怨,去国青衣恨未穷。
泪尽铜仙非汉阙,歌残玉树恺陈宫。
夜乌啼歇秋虫死,剩有铃声咽晓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南渡之后的陵墓草木荒芜,虽然仍有一抔土掩埋着蒿草,但却显得十分凄凉。荒丘上白骨累累,亡灵已无怨恨,离乡的青衣人心中的恨意却未曾消散。铜仙的泪水已流尽,但汉阙依旧在,歌声也随着玉树的萎残而消失。夜里的乌鸦啼叫声渐渐消失,秋虫也已死去,只有那微弱的铃声在清晨的风中回荡。
注释
- 诸陵:指众多的陵墓。
- 一抔:一把土。
- 瘗:埋葬。
- 蒿蓬:指野草,象征荒凉。
- 青衣:古代指悲伤的妇女,常用以表示哀悼。
- 铜仙:古代神话中的隐喻,可能指一种神灵或古人的象征。
- 汉阙:指汉朝的宫阙,象征着辉煌的历史。
- 玉树:比喻美好的事物。
- 铃声:在这里象征着思念和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金德舆,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卒年不详。他的诗歌以抒情见长,常常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破家亡、离乱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对逝去光辉历史的哀痛,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个人的无奈。
诗歌鉴赏
《响铃坟》通过描绘荒凉的陵墓场景,传达出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开篇提到“南渡诸陵草木空”,描绘出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昔日繁华的陵墓如今已被荒草覆盖,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失落。接着,“一抔犹得瘗蒿蓬”,一把土的掩埋虽然可以保留一丝记忆,但却无法改变现状,反映出对亡灵的追念与无奈。
诗的中段,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结合,通过“泪尽铜仙非汉阙,歌残玉树恺陈宫”表现出对古代辉煌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望。铜仙与汉阙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最后两句,夜乌啼歇与秋虫死,一方面描写了夜晚的寂静,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最后以“铃声”结尾,响铃声象征着对往昔的追忆,充满了凄凉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渡诸陵草木空:描绘陵墓的荒凉,暗示历史的破灭。
- 一抔犹得瘗蒿蓬:虽然有土埋葬,但却只剩野草,意在强调悲惨的现实。
- 荒丘白骨魂休怨:荒丘上白骨无怨,说明亡灵已解脱。
- 去国青衣恨未穷:离去的青衣人心中仍然充满怨恨,未曾平息。
- 泪尽铜仙非汉阙:铜仙泪水已尽,汉代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 歌残玉树恺陈宫:美好的事物已不再,只有残歌余音。
- 夜乌啼歇秋虫死:夜色中乌鸦的叫声与秋虫的死亡,表现出生命的消逝。
- 剩有铃声咽晓风:最后留下的铃声在晨风中轻轻回荡,象征着思念与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铜仙”与“汉阙”的对比,暗示历史的变迁。
- 拟人:如“泪尽”、“歌残”,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
- 对仗:如“荒丘白骨魂休怨,去国青衣恨未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荒凉陵墓的描绘,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与对命运的沉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陵墓:象征历史与记忆。
- 白骨:代表逝去的生命与无情的时间。
- 青衣:象征哀悼与悲伤。
- 铃声:象征思念与怀旧,传递情感的余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金德舆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青衣”指的是:
- A) 古代的女子
- B) 战士
- C) 国王
-
“泪尽铜仙非汉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历史的怀念与无奈
-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B) 金德舆
- A) 古代的女子
- B) 对历史的怀念与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破家亡的忧愁。
- 李白的《静夜思》:表达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金德舆《响铃坟》与杜甫《春望》都表现出对国家衰败的感慨,但金德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杜甫则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反映社会动荡。两者在表达形式和情感主题上各具特色,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视角与个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