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题刘语石留云借月庵填词图》
时间: 2025-01-06 14:23: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吹箫,閒来侧帽,懒话少年情事。
凭换取轻绡淡墨,便露出江南烟水。
料壮心踏遍青山,浑不似结屋归来花底。
更补树留云,隔墙借月,占断白蘋村尾。
试认先生行卷里。把瓢菜腮鲈,做成乡思。
行垆外寒泉一镜,芦帘处孤山双髻。
算匆匆一住十年,纵费尽柔肠,卖愁无计。
剩画本新装,春风词笔,博得浮名如此。
白话文翻译
老了,依然吹箫,悠闲时侧帽而坐,不愿谈论年轻时的情事。
只凭轻绡和淡墨,便能描绘出江南的烟水。
我本想壮志豪情,踏遍青山,但却不如在家中花底归来。
更有树影留云,隔墙借月,正好占据白蘋村的尽头。
试着在先生的书卷里寻找,把瓢菜和腮鲈,变成乡愁的寄托。
在垆外的寒泉映出一面镜子,芦帘后孤山的双髻映入眼帘。
算起来匆匆十年,纵然费尽柔肠,却无计可施,卖愁无用。
剩下的画本重新装帧,春风中挥笔作词,竟然得了如此浮名。
注释
- 轻绡:轻薄的绸子,常用来形容轻盈、秀美的事物。
- 江南烟水:指江南地区特有的水乡景色,常带有烟雨朦胧之感。
- 白蘋:白蘋是水边一种植物,象征着乡村的宁静。
- 瓢菜:一种蔬菜,这里用来代表乡愁。
- 双髻:指女子的发型,寓意美丽的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飞声,清代诗人,生于江南,才华横溢,擅长诗词,作品多涉及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洒脱,常融入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潘飞声晚年,时值他对往昔岁月的回忆,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往事的追忆和对故乡的眷恋。开篇“老去吹箫,閒来侧帽”,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人面对岁月流逝的淡然与从容。接下来,诗人以“轻绡淡墨”描绘了江南特有的烟水景象,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料壮心踏遍青山,浑不似结屋归来花底”,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叹,虽然心中有无限豪情,但岁月的流逝让这些理想显得遥不可及。接下来的描绘则进一步加深了乡愁的情感,“隔墙借月,占断白蘋村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诗末的“剩画本新装,春风词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也表达了一种对浮名的无奈,似乎在说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摆脱对过往的追忆。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充分展现了潘飞声的诗才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去吹箫,閒来侧帽:诗人在老年时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爱好,表明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
- 懒话少年情事:不愿意谈论过去的情感,显示出对往昔的淡淡怀念。
- 凭换取轻绡淡墨,便露出江南烟水:用轻盈的材料描绘出美丽的江南,暗示着温柔与细腻。
- 料壮心踏遍青山:表达诗人年轻时的志向与豪情,然而现实却让人失望。
- 浑不似结屋归来花底:对比理想与现实,强调归家的温暖与宁静。
- 更补树留云,隔墙借月:描绘自然景色,增添诗意的意象。
- 试认先生行卷里:指向文学,表现对文化的向往。
- 把瓢菜腮鲈,做成乡思:用乡里的食材寄托乡愁,表现对故乡的深情。
- 算匆匆一住十年:时间流逝的感叹,体现人生的无常。
- 纵费尽柔肠,卖愁无计:尽管情感丰富,但对愁苦的无奈和无助。
- 剩画本新装:重装旧作,显示对创作的坚持。
- 春风词笔,博得浮名如此:最终得到了名声,然而内心的空虚依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轻绡淡墨”比喻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描写。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如“隔墙借月,占断白蘋村尾”。
- 意象:通过自然景色传达情感,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表达了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江南烟水: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
- 轻绡淡墨: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与感受。
- 白蘋村尾:代表着宁静的乡村生活,寄托了乡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轻绡淡墨”主要指什么?
- A. 诗人的豪情
- B. 诗人的画作
- C. 诗人的乡思
- D. 诗人的生活
-
填空题:诗中“算匆匆一住十年”表达了诗人对___的感慨。
-
判断题: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对过去的无奈与对现状的接受。(对/错)
答案
- C
- 时间流逝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乡愁》(余光中):现代诗中对乡愁的深刻表达。
诗词对比
- 《登高》(王之涣)与本诗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登高》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本诗则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