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立接泥渡边》
时间: 2025-01-16 22:25: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立接泥渡边
作者:董嗣杲 〔宋代〕
逍遥行乐立西风,多听秋声耳欲聋。
供世难分心力异,浮家易感古今同。
小花糁渡遗晴蓼,碎叶填津积冷枫。
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西风中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耳边充满了秋天的声音,甚至让人感到耳朵都有些聋了。面对纷扰的世事,很难将心和精力分开,但在浮躁的生活中,古今的感受却是相同的。小花在渡口遗落,天晴时的蓼草依旧生机盎然,碎叶在水边堆积,映衬着寒冷的枫树。博望山的木筏无法撑起,河岸边的树木仿佛在心中横卧,空灵而无所依托。
注释
字词注释:
- 逍遥:自在,毫无拘束。
- 耳欲聋:因听到秋声而产生的耳鸣,形容秋声之响亮。
- 供世:指为世事所困。
- 浮家:漂泊不定的家。
- 糁渡:在渡口撒落,意指小花遗留在渡口。
- 博望:指博望山,是一处名山。
典故解析:
- 博望:博望山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许多诗人吟咏的对象,象征着广阔的胸怀与高远的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贞,号竹溪,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和田园生活,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开头两句描绘了在秋风中的闲适,西风与秋声交织,营造了一个悠闲的氛围。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逐渐转向对生活的反思。通过对小花、碎叶和博望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尤其是在“博望有槎撑不去,岸头横卧树心空”两句中,诗人以“槎”和“树”作为象征,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面上是在描绘自然景象,实际上却是对内心空虚的深刻反思。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得读者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哲理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成功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逍遥行乐立西风:描绘诗人随意自在地在西风中,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 多听秋声耳欲聋:秋天的声音多到让人耳朵几乎听不清,突显秋声的强烈与影响。
- 供世难分心力异:在纷扰的世事中,难以将内心的力量与外界的干扰分开。
- 浮家易感古今同:漂泊的家容易引发对古今事物的共鸣和感受。
- 小花糁渡遗晴蓼:小花在渡口留下的痕迹,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 碎叶填津积冷枫:碎叶在水边堆积,映衬出寒冷的枫树,营造秋日的萧瑟。
- 博望有槎撑不去:博望山的筏子无法撑渡,象征着追求的无力。
- 岸头横卧树心空:岸边的树木仿佛在空中横卧,表现内心的孤寂与无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槎”与“树”比喻为诗人的心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用“树心空”赋予树木以情感,表达诗人的孤独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在喧嚣世事中难以寻求内心宁静的无奈,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秋天与变迁。
- 秋声:表现自然的变化和时光的流逝。
- 小花、碎叶:代表生命的美好与脆弱。
- 博望、槎:象征理想与追求的无力。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逍遥”指的是什么? a) 自由自在
b) 忙忙碌碌
c) 想念故乡 -
“耳欲聋”是形容什么状态? a) 听不见
b) 听得太多而感觉耳鸣
c) 喜欢音乐 -
“博望有槎撑不去”中的“槎”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船
b) 一种树
c) 一种花
答案:
- a) 自由自在
- b) 听得太多而感觉耳鸣
- a) 一种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与自然,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 杜甫《登高》:关注人生的沉重与无奈,与董嗣杲的轻松愉悦形成对比。
通过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各自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传》
- 《古诗赏析》
- 《董嗣杲研究》
以上资料为深入理解和研究该诗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与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