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杂兴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6 22:33: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庐山杂兴二首 其一
董嗣杲
钟声警征人,顿者巡溪步。
转盼失路头,红日生黄雾。
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
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
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
且复栖野店,低头解芒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征人被钟声警醒的情景,他在溪边漫步,回头却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眼前的红日在黄雾中升起。诗人看着松树在西风中摇曳,林中的影子似乎也在荡漾,古老的苍翠树林扑面而来,仿佛不愿让人离开。幽静的地方,听到采樵人的怨言,却无处倾诉。于是,诗人决定在野店栖息,低头解开鞋带,暂时休息。
注释:
- 钟声:指的是寺庙的钟声,通常用来提醒人们或标志时间。
- 征人:指的是行旅中的人,常常是远行者或旅行者。
- 顿者:指的是停下来的人。
- 巡溪步:意为在溪边散步。
- 红日:指的是日出时分的红色太阳。
- 黄雾:在清晨的雾气中,阳光透出金黄色。
- 松乘西风:松树在西风中摇曳。
- 幽聆:指在幽静的环境中倾听。
- 采樵:指的是砍柴的人。
- 栖野店:指的是在乡间小店住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常常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庐山,描绘了诗人游历庐山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庐山杂兴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人生感悟的诗作。诗人通过钟声的警醒,引出征人漫步于溪边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中“红日生黄雾”这一意象,表现了清晨的朦胧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而“看松乘西风,荡此林影趣”,则通过松树与西风的互动,描绘出一种生动的自然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诗中“古翠扑面老,肯放所历住”表达了诗人对古老自然的眷恋与敬畏。这里的“古翠”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自然的韧性,而“肯放”则表现出一种不舍。最后两句“幽聆采樵怨,薄言向谁诉”则引入了诗人的内心独白,透出一种孤独感,仿佛在问,谁能理解他的心情。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钟声警征人:钟声响起,提醒旅行者注意。
- 顿者巡溪步:停下脚步,漫步在溪水边。
- 转盼失路头:四处张望,却发现迷失了方向。
- 红日生黄雾:红色的太阳在黄雾中升起,形成美丽的晨景。
- 看松乘西风:目睹松树在西风中摇曳。
- 荡此林影趣:树林的影子在风中荡漾,生动有趣。
- 古翠扑面老:古老的苍翠树林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 肯放所历住:不愿轻易离开这片土地。
- 幽聆采樵怨:在幽静的环境中,听到砍柴人的怨言。
- 薄言向谁诉:这怨言却无处倾诉,显得孤独无奈。
- 且复栖野店:决定在乡间小店暂时栖息。
- 低头解芒屦:低头解开鞋带,准备休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日生黄雾”,通过色彩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如“松乘西风”,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使景物更具生机。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了诗人对古老自然的眷恋与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和对归属的渴望。整首诗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取得了平衡,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警醒。
- 红日:代表希望与新生的开始。
- 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古翠:代表历史的沉淀与自然的庄严。
- 采樵人: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对自然的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钟声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人生的警醒
- C. 自然的和谐
- D. 以上皆是
-
“红日生黄雾”这一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温暖的晨光
- B. 迷失的方向
- C. 孤独的心情
- D. 自然的美丽
-
诗中的“古翠”指的是?
- A. 新鲜的绿色植物
- B. 古老的树木
- C. 自然的景色
- D. 生命的力量
答案:
- D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
- 《望庐山瀑布》: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望庐山瀑布》与董嗣杲的作品都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但李白的诗歌更偏向于豪放激昂,而董嗣杲则侧重于细腻的情感与思索,体现出不同的诗风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庐山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