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冬夜不寐写怀用稼轩同父倡和韵》
时间: 2025-01-06 16:47: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冬夜不寐写怀用稼轩同父倡和韵》
已矣何须说。
笑乐安彦升儿子,寒天衣葛。
百结千丝穿已破,磨尽炎风腊雪。
看种种是余之发。
半世琵琶知者少,
枉教人斜抱胸前月。
羞再挟,王门瑟。
黄皮裤褶军装别。
出萧关边笳夜起,
黄云四合。
直向李陵台畔望,
多少如霜战骨。
陇头水助人愁绝。
此意尽豪那易遂,
学龙吟屈煞床头铁。
风正吼,烛花裂。
白话文翻译
这段话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欢笑声中,安乐的日子已经不再,寒冷的天里只剩下破衣。
经历了无数风霜和寒雪,内心的愁苦已难以承受。
我所感受到的种种情绪,几乎无人知晓。
半生弹琵琶的人,真正懂得我的却寥寥无几,
徒然让人把月亮斜抱在胸前,感到羞愧。
再也不想怀抱那王门瑟,
只愿远离黄皮裤和褶皱的军装。
走出萧关,夜晚的笳声响起,
四周黄云密布。
我直向李陵台畔望去,
多少如霜般的战骨在我心中浮现。
陇头的水流愈加让我愁苦。
这份情意,我想要豪放表达却难以实现,
就像龙吟般的豪情,却屈在床头的铁器上。
风声怒吼,烛花也随之破裂。
注释
- 已矣:完结、结束的意思。
- 安彦升:指安乐的日子。
- 衣葛:指破旧的衣服。
- 琵琶:乐器,象征着诗人的艺术追求。
- 王门瑟:指王家门前的乐器,象征权贵和浮华。
- 李陵台:指历史上著名的李陵,代表着英雄的悲壮。
- 陇头水:陇头的水流,象征着愁苦和离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维崧(约1626年-约1700年),字梦阮,号醉吟,晚号东山,清代诗人,主要以词和诗著称。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冬夜,诗人因思绪纷杂而无法入眠,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以及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孤独的思绪。开篇“已矣何须说”便表明了诗人对往日欢愉的无奈和失落,接着通过“笑乐安彦升儿子”描绘出一幅曾经安乐的生活图景,反衬出眼前的寒冷与孤寂。词中的“琵琶”象征着艺术与生活的矛盾,虽有一技之长,却无人理解,形成一种深深的孤独感。
在描写中,诗人借用“王门瑟”与“黄皮裤褶军装”的对比,传达出对权贵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的向往。最后,诗人在极具张力的“风正吼,烛花裂”中,展现出一种无奈与抗争,似乎在呐喊内心深处的愤懑与不平。这首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历史感和社会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矣何须说:表明无奈与无言的心情。
- 寒天衣葛:描绘寒冷的环境与破旧的衣物,暗示生活的艰辛。
- 百结千丝穿已破:形容内心的复杂与破碎。
- 半世琵琶知者少: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和被人理解的渴望。
- 羞再挟,王门瑟:对曾经权贵生活的拒绝与羞愧。
- 黄云四合:形象描绘出一种压抑与沉重的氛围。
- 多少如霜战骨:历史的沉重与悲壮感。
- 风正吼,烛花裂:内心的不安与愤怒,似乎要抗争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琵琶”、“王门瑟”,用乐器比喻人生的追求与权力的压迫。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风正吼,烛花裂”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现。
主题思想
整首词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艺术与真实生活的反思。在困境中仍希望寻求自由与解脱的情感贯穿始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艺术与生活的矛盾。
- 王门瑟:代表权贵与奢华的生活。
- 黄云:象征压抑与困境。
- 战骨:历史的沉重感与壮烈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内心的孤独?
- A. 黄皮裤
- B. 琵琶
- C. 黄云
- D. 以上皆是
-
“风正吼,烛花裂”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宁静
- B. 愤怒
- C. 快乐
- D. 悲伤
-
诗中提到的“王门瑟”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
- B. 权力
- C. 艺术
- D. 生活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辛弃疾 vs. 陈维崧:辛弃疾的豪放与陈维崧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多表现豪情壮志,后者则更显孤独与深思。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