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

时间: 2025-01-06 08:48:19

鹄袍再着姑行法,雁塔重来定策名。

大尹前呵宽贾岛,相君十反访州平。

故溪旧有钓鱼石,平地今多陷马坑。

不信天公囚两鸟,一鸣会遣百虫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和
刘克庄

鹄袍再着姑行法,
雁塔重来定策名。
大尹前呵宽贾岛,
相君十反访州平。
故溪旧有钓鱼石,
平地今多陷马坑。
不信天公囚两鸟,
一鸣会遣百虫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刘克庄的再作,他在这里着重描绘了对故地的怀念和对今时局势的感慨。诗中提到“鹄袍再着姑行法”,表达了对往昔风采的追忆;“雁塔重来定策名”则是重游故地的决心与期盼。“大尹前呵宽贾岛”中,大尹代表着官职,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幽怨显露无遗。而“相君十反访州平”则表现出他对朋友的深切思念。接下来的几句则描绘了故地的变迁,钓鱼石依旧存在,但如今已是“平地今多陷马坑”,暗示了环境的恶化与困境。“不信天公囚两鸟”写的是对命运的反思,最后一句有着强烈的警示意味,暗示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


注释:

  • 鹄袍:一种羽毛制成的衣服,象征高雅。
  • 姑行法:指古代的礼仪或行事方式。
  • 雁塔:指古代的塔楼,可能是某个特定的地点。
  • 大尹:地方官员,通常负责治安与经济。
  • 宽贾岛: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名或场所。
  • 故溪:指诗人旧日游玩的溪流。
  • 钓鱼石:特指一块著名的石头。
  • 陷马坑:指一种危险的地方,象征着困境。
  • 天公:指上天,寓意命运或自然法则。
  • 百虫惊:形容声响引起的恐慌,象征着影响广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元,号湛然,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多以清新、豪放、感情真挚著称,其作品常常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再和”是刘克庄在经历了个人与国家变故后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诗中描绘的景象反映了他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体会。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再和》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思考的作品,它通过对故地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慨。诗的开头通过“鹄袍再着姑行法”,展现了对往昔风华的追忆,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接着提到“雁塔重来定策名”,不仅表现了对再访故地的渴望,也隐含着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逐渐转向对现实的反思,尤其是在“大尹前呵宽贾岛,相君十反访州平”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官场与朋友的复杂情感。诗中对故土的描写从美好逐渐转向现实的险恶,尤其是“平地今多陷马坑”,象征着诗人所处环境的严峻与困扰。

最后两句“不信天公囚两鸟,一鸣会遣百虫惊”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对命运的不信任与对人类脆弱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命运的无奈与反思。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示,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鹄袍再着姑行法:诗人穿上华丽的衣袍,仿佛回到了昔日的礼仪。
  2. 雁塔重来定策名:重游雁塔,他希望能在此留下自己的名声。
  3. 大尹前呵宽贾岛:在官员面前,他对贾岛的宽容表示无奈。
  4. 相君十反访州平:十次造访,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5. 故溪旧有钓鱼石:怀念曾经的溪流与钓鱼石。
  6. 平地今多陷马坑:如今的环境已满是困境。
  7. 不信天公囚两鸟:不相信命运将自己困住。
  8. 一鸣会遣百虫惊:一声鸣叫能惊动众多昆虫,暗喻影响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困境比作“陷马坑”,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天公”赋予人性,表达对命运的质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土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不满与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揭示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鹄袍:象征高雅与理想的追求。
  • 雁塔:象征故乡的记忆与文化的积淀。
  • 钓鱼石:代表平静与自然的美好。
  • 陷马坑:象征现实的艰难与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大尹”指的是? A. 地方官员
    B. 农民
    C. 商人
    D. 学者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平地今多__”表示现实的困境。

  3. 判断题:诗人对命运持有完全信任的态度。 (对/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宋诗人刘克庄研究》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答案:

  1. A
  2. 陷马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