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洲城》

时间: 2025-01-14 23:40:29

先朝筑此要防边,不遣胡儿见战船。

遮断难传河朔檄,修来大费水衡钱。

书生空抱闻鸡志,故老能言饮马年。

惭愧戌兵身手健,箔楼各占一间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瓜洲城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先朝筑此要防边,不遣胡儿见战船。
遮断难传河朔檄,修来大费水衡钱。
书生空抱闻鸡志,故老能言饮马年。
惭愧戌兵身手健,箔楼各占一间眠。

白话文翻译:

古代的朝廷在这里建造了防御工事,不让胡人看到我们的战船。
这防线遮断了河朔地区的信息传递,修建这些防线花费了大量的水利和财政。
书生徒然抱怨未能建功立业的遗憾,年长的老人却能说起饮马之年的故事。
我感到惭愧,守边的士兵们身手矫健,而我却只能在楼上安睡。

注释:

  • 先朝:指前朝,这里指代前一个朝代。
  • 胡儿:指胡人,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古代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区域。
  • 水衡钱:指用于修建水利工程的费用。
  • 闻鸡志:指书生的志向,常用以形容读书人有理想但未能实现。
  • 饮马年:指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或事件,在此指代某个历史时刻的回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天池,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隽永,擅长描写山水、边塞,结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是南宋重要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瓜洲城》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仍然是国家面临的重大威胁。诗人以防御工事的建设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紧张局势及士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瓜洲城》通过描绘防御工事的建设,以及士兵和书生的不同心态,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心的变化。开篇提到“先朝筑此要防边”,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暗示了国家的危机感。诗人通过“胡儿见战船”的设想,表现出对外敌的警惕与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修建防线所需的巨大财力,“修来大费水衡钱”,不仅表达了对国家财政的关切,也隐含了对建设成果的无奈。书生与故老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年龄段对国家的理解与情感,书生抱怨未能实现理想,而故老则更注重历史的沉淀与回忆。

最后,诗人以自谦的态度结束,表达了对戍边士兵的敬仰与自己的惭愧,强调了力量与无力之间的对比。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先朝筑此要防边:回忆过去朝代所筑的防线,表达对历史的追溯。
  2. 不遣胡儿见战船:强调防线的重要性,显示出对外敌的警惕。
  3. 遮断难传河朔檄:指出战争信息的封锁,反映出当时的军事局势。
  4. 修来大费水衡钱:描绘修建防线所需的巨大开销,表现对经济的担忧。
  5. 书生空抱闻鸡志: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反映出士人的无奈。
  6. 故老能言饮马年:年长者的历史见证,强调对过往的珍视。
  7. 惭愧戌兵身手健:表达对戍边士兵的敬佩与自愧不如。
  8. 箔楼各占一间眠:以平淡的生活描绘结束,反映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对仗:通过“书生空抱”和“故老能言”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比喻:将士兵的身手比作健壮,强化其勇敢形象。
  • 反问:暗含对过去的追问,激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防线建设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士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感慨,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期盼与对历史的警醒。

意象分析:

  • 防线:象征国家的安保与稳定。
  • 胡儿:代表外敌,暗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 书生:象征知识分子,反映社会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 故老:传承历史,体现对过往的珍视与敬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瓜洲城》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刘克庄
    • C. 李白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胡儿”指代的是哪类人?

    • A. 北方游牧民族
    • B. 南方商人
    • C. 中原农民
    • D. 外国使者
  3. 诗中“书生空抱闻鸡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满
    • B. 无奈
    • C. 兴奋
    •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对国家与个人的忧虑,展现了诗人面对历史时的深沉感慨。
  • 《月夜忆舍弟》:通过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反映出对社会的关切,与《瓜洲城》在情感基调上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