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雪消得寒字
同云收万里,爱日已三竿。
见睍将潜迹,无风特地寒。
晴檐如下雨,槁涧忽鸣湍。
渐觉山河复,方知世界宽。
白话文翻译:
雪已经消融,寒意也减轻。
万里晴空,阳光已高升到三竿。
看到潜藏的足迹,却没有风,显得格外寒冷。
晴朗的屋檐下,仿佛下起了雨,
干涸的溪涧里,突然传来了流水的声响。
渐渐感到山河恢复了生机,这才明白世界是如此宽广。
注释:
字词注释:
- 得:表示状态的变化或完成。
- 睍:意为光亮、明亮,这里形容景象的清晰。
- 槁涧:指干涸的山涧,通常指没有水流的地方。
- 湍:水流急速的样子。
- 渐觉:逐渐感觉到。
典故解析:
“万里”与“爱日”是描绘自然景象的常用词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自然景象的描写具有典型的诗歌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字惟明,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及人生哲理,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雪融之时,春回大地,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复苏,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的喜爱和对宽广世界的领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融春回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同云收万里”,描绘出一幅辽阔的晴空,给人一种清新而开阔的感觉。接下来的“爱日已三竿”,则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温暖,阳光的明媚,象征着新的生命力的回归。接着,诗人观察到周围的细微变化,“见睍将潜迹”,暗示了大自然的复苏,虽然没有风,却让人感受到一丝寒意,这种反差更让人对春天的期待加深。
“晴檐如下雨”,形象地表达了阳光照耀下的雨滴似乎在屋檐上晶莹剔透,而“槁涧忽鸣湍”则让人感受到溪水的声响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展现出生命的重新涌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渐渐意识到自然的恢复,领悟到世界的广阔,这种从细微到宏观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同云收万里:描绘了晴空万里,给人一种空旷的感觉。
- 爱日已三竿:通过“爱日”展示了春日的温暖,阳光高照。
- 见睍将潜迹:观察到自然的变化,暗示春天的来临。
- 无风特地寒:尽管没有风,寒意依旧存在,表现了春寒料峭的感觉。
- 晴檐如下雨:形象地描绘了阳光下雨滴的晶莹,增添了生活的生动感。
- 槁涧忽鸣湍:强调了溪水的流动,象征着生机的回归。
- 渐觉山河复:体验到了自然的复苏。
- 方知世界宽:最后感悟到自然的广阔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阳光比作温暖的日子。
- 拟人:描绘自然现象时赋予其情感。
- 对仗:在诗中形成的词语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复苏的赞美,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对世界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着寒冷与冬季的结束。
- 云:代表着天空的辽阔与自由。
- 日: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山河: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生命的宽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同云收万里”中的“云”指什么? A. 雾
B. 天空
C. 乌云
D. 太阳 -
“爱日已三竿”中的“爱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冬天的怀念
B. 对阳光的喜爱
C. 对雨水的渴望
D. 对夜晚的向往 -
诗歌最后两句“渐觉山河复,方知世界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悟? A. 对自然的无情
B. 对生命的无奈
C. 对世界的宽广与自然的复苏的感悟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诗词对比:
- 孟浩然的《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史浩的作品侧重于自然复苏的细腻感受,而韩愈则更多地展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两者在意象上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