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函桥
作者:董嗣杲 〔宋代〕
函开函闭管年丰,白傅能方夏禹功。
湖石记埋泥藓里,斗门字蚀水花中。
犁平阡陌犹春雨,船载笙歌自晚风。
遍倚暮阑怀古往,月明无奈瀑声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石函桥的美丽与富饶。桥的开合象征着丰收,白傅(即白色的书法)能体现出夏禹的功绩。湖边的石头记录着被泥藓覆盖的历史,河水中斗门的字迹在水花中渐渐消退。犁耕的田地在春雨中依旧平坦,船只在晚风中载着悠扬的笙歌。诗人倚靠在黄昏的栏杆上,怀念着过去的时光,但月光下听到的瀑布声却让人感到无奈与空虚。
注释:
- 函开函闭:指桥的开合,暗喻水利的丰盈。
- 白傅:此处指书法,意在赞美文化与治理的成就。
- 湖石:湖边的石头,象征着历史的沉淀。
- 斗门:可能是某个地名,字蚀则表现出水流的冲刷。
- 阡陌:田间小路,春雨滋润万物。
- 笙歌:指音乐,表现生活的愉快。
- 暮阑:黄昏的栏杆,怀古之情的寄托。
典故解析:
- 夏禹:传说中治水的英雄,象征着治理水患的智慧与功绩。
- 白傅能方:可能指古代书法家的名号,强调文化传承的价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他的作品具有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及对历史的思考。
诗歌鉴赏:
《石函桥》是一首展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函开函闭”描绘了桥的开合,与丰盈的水利联系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观察。在此基础上,诗人引入了历史人物夏禹,象征着治理之道与丰收的希望。接下来的描写中,湖石的沉淀与斗门字蚀,隐喻着历史的流逝与文化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人文的思考。后半部分“犁平阡陌犹春雨”,则表现出诗人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甚至在晚风中听到的笙歌,增添了生活的美好气息。然而,结尾的“月明无奈瀑声空”则显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与孤独感,揭示了诗人在美好与空虚之间的矛盾心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函开函闭管年丰”:桥的开合与丰收的关系。
- “白傅能方夏禹功”:书法与治理的结合。
- “湖石记埋泥藓里”:湖边的记忆被泥藓覆盖。
- “斗门字蚀水花中”:字迹被水流侵蚀。
- “犁平阡陌犹春雨”:春雨滋润的田地。
- “船载笙歌自晚风”:船只在晚风中飘扬乐声。
- “遍倚暮阑怀古往”:黄昏时的怀古之情。
- “月明无奈瀑声空”:面对美景的无奈与空虚。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傅能方夏禹功”中的对称。
- 比喻:用桥的开闭比喻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 拟人:瀑声似乎在与人对话,增强情感的共鸣。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连接。
- 湖石:历史的见证,代表文化的积淀。
- 春雨:象征生机与希望。
- 笙歌:生活的美好与愉悦。
- 月明:象征孤独与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函开函闭”象征什么?
- A. 桥的结构
- B. 丰收与自然
- C. 历史的消逝
- D. 文化的传承
-
“犁平阡陌犹春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对自然的厌倦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比,董嗣杲的《石函桥》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的隐逸之情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表现出对故乡的热爱,但表达的方式与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曲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