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

时间: 2025-01-19 18:50:55

朝看新燕飞,幕听了规啼。

尺蠖身藏叶,神龟尾曳泥。

韝鹰何用制,枥马不当嘶。

自伐憎狙巧,颓然忧木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看新燕飞,幕听了规啼。尺蠖身藏叶,神龟尾曳泥。韝鹰何用制,枥马不当嘶。自伐憎狙巧,颓然忧木鸡。

白话文翻译:

早晨看见新来的燕子飞翔,帐幕下听到了它们的啼叫。尺蠖(毛虫)藏身于树叶之中,神龟的尾巴拖曳在泥土里。驯鹰有什么用处,马在马厩中不应嘶鸣。自我夸耀的猿猴技艺巧妙,然而我却感到沮丧,像那木头做的鸡一样无精打采。

注释:

  • 尺蠖:一种昆虫,能在叶子中隐藏以避免天敌。
  • 神龟:古代传说中的神龟,象征长寿与智慧。
  • 韝鹰:指用鞭子来驯服鹰,韝即为束缚之意。
  • :马厩,指马的栖息地。
  • 自伐:自我夸耀。
  • 憎狙:指对猿猴的嫉妒,狙指猿猴的灵活。
  • 颓然:形容精神萎靡,失去斗志。
  • 木鸡:用木头制成的鸡,形容毫无生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以其撰写的《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在政治上积极参与改革,倡导节俭和实用,个性刚正不阿,对时政有深刻见解。

创作背景:

《感物》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表达对世事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反映出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感物》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的诗作。诗歌开篇以燕子的飞翔和啼叫作为引子,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中的美好。然而,随着诗意的深入,作者将目光转向一些动物的生存状态,尺蠖的隐蔽和神龟的沉静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邃思考。

接着,诗人以“韝鹰何用制,枥马不当嘶”表达了对社会和自我价值的怀疑,驯鹰与马厩的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对人性与动物本能的思考。最后,诗的结尾通过“自伐憎狙巧,颓然忧木鸡”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自我反思与沮丧的情绪,深刻揭示了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引入,情感由外而内,层次分明,意象丰富,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朝看新燕飞:早晨看到新飞来的燕子,象征希望与生机。
  • 幕听了规啼:在帐幕下听到燕子的啼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 尺蠖身藏叶:尺蠖藏身于树叶中,暗示隐忍与保护。
  • 神龟尾曳泥:神龟的尾巴拖在泥土上,体现出一种悠然与沉稳。
  • 韝鹰何用制:驯鹰有什么用?表达对驯化与控制的怀疑。
  • 枥马不当嘶:马在马厩中不该嘶鸣,暗指不应妄言。
  • 自伐憎狙巧:自夸技艺的猿猴令人厌恶,反映出自我赞美的虚伪。
  • 颓然忧木鸡:最终感到沮丧,像木鸡一样失去生气,表现出失落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木鸡”比作失去生气的人,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动物的行为反映人类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探讨生命的生机与内心的困惑,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内心的矛盾与思索,表达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燕:象征希望与生机。
  • 尺蠖:隐忍与保护的象征。
  • 神龟:智慧与长寿的象征。
  • 韝鹰:控制与驯化的象征。
  • 木鸡:失去活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尺蠖”代表什么?

    • A. 希望
    • B. 隐忍
    • C. 失落
  2. 诗的主题主要探讨什么?

    • A. 社会
    • B. 自然
    • C. 人生与内心
  3. “自伐憎狙巧”中“狙”指的是什么?

    • A. 猴子
    • B. 猫
    • C. 狗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的关系。
  • 杜甫的《春望》:体现对国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感物》 vs. 《夜泊牛津》: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内心的情感,但《感物》更侧重于内心的矛盾与思考,而《夜泊牛津》则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思索的情绪。

参考资料:

  • 《诗词基础知识》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
  • 《司马光与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