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黄长孺奉母还家》

时间: 2025-01-01 15:04:47

潘御迓从灵绪乡,箫吟欢动喜还堂。

诗书余泽心犹古,桃李春风话亦香。

卜筑已投山契合,奉甘先与菜商量。

行边好语须听取,去却来时后会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黄长孺奉母还家
陈著 〔宋代〕

潘御迓从灵绪乡,
箫吟欢动喜还堂。
诗书余泽心犹古,
桃李春风话亦香。
卜筑已投山契合,
奉甘先与菜商量。
行边好语须听取,
去却来时后会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黄长孺的祝福,描写了他从灵绪乡归来时的喜悦心情。诗人提到,尽管时光流逝,但诗书的教养依然在心中留存,像桃李一样在春风中散发着芬芳。诗中还提到,已经选定的住所与山水相得益彰,生活的甜美要与邻里分享。在出行时,好的言语要好好倾听,虽然离去,但期待再次相会的美好愿望。

注释:

  • 潘御:指潘御(潘长孺),是一位友人或同伴的称谓。
  • 灵绪乡:可能是指一个地名,象征着归来的地方。
  • 箫吟:指通过箫声吟唱,表达欢快的心情。
  • 余泽:指诗书所留下的影响和教养。
  • 桃李春风:比喻教化的温暖和美好,桃李在春风中盛开,象征着美好的人际关系。
  • 卜筑:指选择和建造住所。
  • 奉甘:指与人分享生活的甜美。
  • 后会长:表达对未来再相聚的期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对友人的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其诗风既有古典韵味,也融入了个人情感,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赠与友人的,体现了诗人对友人归来的欢喜以及对生活的深思。诗中融合了对诗书的尊重与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反映了宋代文化人对家庭、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友人的归来为契机,表达了浓厚的情感。开头两句以“潘御迓从灵绪乡”引入,点明了归来的背景,随即通过“箫吟欢动”描绘出归来的喜悦气氛,诗人用音乐的意象传达了温馨的情感。接下来的“诗书余泽心犹古”则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崇尚,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暗示尽管时光流逝,心中的教养却依然存在。

“桃李春风话亦香”进一步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人透过自然的意象表达了友谊的芬芳和温暖,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而“卜筑已投山契合”则展现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努力追求的决心,构筑理想的生活环境。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生活的热爱,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潘御迓从灵绪乡:友人归来了,地点是灵绪乡,营造出一种期待的氛围。
  2. 箫吟欢动喜还堂:音乐声动人,渲染了归乡的欢喜气氛。
  3. 诗书余泽心犹古:文化的影响依然深刻,表现了对知识的珍视。
  4. 桃李春风话亦香:人际关系如春风中盛开的桃李,温暖而芬芳。
  5. 卜筑已投山契合:选择的住所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展现生活的理想。
  6. 奉甘先与菜商量:分享生活的美好,强调邻里间的和谐。
  7. 行边好语须听取:出行时要倾听他人的好建议,体现谦逊。
  8. 去却来时后会长:虽然离去,但期待再次相聚,充满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李春风”比喻友谊,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递了对友人归来的欢喜,对文化传承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体现了对友谊、人际关系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音乐和欢愉。
  • 桃李:象征着友谊与美好的关系。
  • :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自然美,还蕴含了对人际关系的美好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灵绪乡”指的是哪里?

    • A. 友人的故乡
    • B. 自然景观
    • C. 诗人的家乡
  2. “桃李春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自然美
    • B. 友谊与温暖
    • C. 诗歌的优美
  3. 诗人希望在离去后能做什么?

    • A. 不再相见
    • B. 期待再次相聚
    • C. 继续旅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依依惜别之情。
  • 《春望》杜甫: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赠汪伦》相比,陈著的诗更注重对文化的思考与传承,而李白的诗则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展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但风格各异,表现出的情感基调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宋代优秀诗人的作品,便于理解和比较。
  •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