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黄东发提举游杖锡山》
时间: 2025-01-19 19:1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黄东发提举游杖锡山
作者:陈著 〔宋代〕
十八盘头翠碧函,
参差檐栋倚岩崭。
桑根已换如来座,
峰顶犹存太白岩。
地有粟泥堪当饭,
山无松木独宜杉。
半天图画风尘外,
我有新题居士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锡山的景色。头顶的十八盘如翠绿的盒子,交错的屋檐依偎在崭新的岩石上。桑树的根部已换成了如来的座位,而峰顶依然保留着太白岩的身影。大地上有粟泥可以充当饭食,山中没有松树,倒是更适合生长杉树。半空中的画面与尘世的纷扰隔开,我有新的题目要写,称之为居士的题材。
注释:
- 十八盘:指山路的名,形状如盘,形态各异。
- 翠碧函:形容绿色的山峦如同碧色的盒子。
- 参差:形容高低不平、错落有致。
- 如来座:指佛教中的如来座,是释迦牟尼佛的坐位。
- 太白岩:指唐代诗人李白的岩石,象征着高洁和自由。
- 粟泥:指一种可以食用的泥土,古时农民常用。
- 杉:指杉树,适应性强,常见于高山地区。
- 居士: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情趣,风格清新自然,传达出对山水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游历锡山之时,诗人受到自然景色的启发,表达了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锡山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仰。开篇的“十八盘头翠碧函”,不仅描绘了山的形态,也蕴含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对“如来座”和“太白岩”的提及,将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人和自然、精神与物质的和谐共生。
诗中提到“地有粟泥堪当饭,山无松木独宜杉”,则显示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利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实际态度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结尾的“我有新题居士衔”则表明了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强调了创作的个体性与独立思考,进一步深化了诗的内涵。
整首诗在形式上规整,语言清晰,意象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八盘头翠碧函”:描绘锡山盘山公路的翠绿。
- “参差檐栋倚岩崭”:形容建筑物与山岩的姿态。
- “桑根已换如来座”:比喻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 “峰顶犹存太白岩”:强调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 “地有粟泥堪当饭”:反映自然资源的丰富。
- “山无松木独宜杉”:表现对环境适应性的观察。
- “半天图画风尘外”:暗示艺术与现实的对立。
- “我有新题居士衔”:表达创作的灵感与个性。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 翠碧: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表示自然的美好。
- 如来座:象征文化与精神的寄托,表现出对佛教的敬仰。
- 太白岩:象征诗人对历史名人的崇敬,强调诗歌的传承。
- 粟泥与杉:代表自然的馈赠,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十八盘”指的是: A. 一种食物
B. 山路
C. 建筑物
D. 一种乐器 -
“桑根已换如来座”中的“如来座”指的是: A. 诗人的座位
B. 佛教中的佛座
C. 一种植物
D. 书法作品 -
诗中的“半天图画”表达了什么? A. 诗人的画画技巧
B. 自然与尘世的隔离
C. 诗人的旅行经历
D. 一幅名画的题材
-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对比陈著的《同黄东发提举游杖锡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皆以山水为题材,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思,而陈著则结合了更丰富的自然景象与现实生活的观察,展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山水诗的魅力》
- 《陈著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