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其五》

时间: 2025-01-19 14:56:24

英哉郑武公,伐胡有高计。

投子于焦釜,燃萁于釜底。

昧哉关其思,聪明过害已。

其言固中事,其命固当取。

武公去千年,山河纷变异。

冥想生渺茫,传火今存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英哉郑武公,伐胡有高计。
投子于焦釜,燃萁于釜底。
昧哉关其思,聪明过害已。
其言固中事,其命固当取。
武公去千年,山河纷变异。
冥想生渺茫,传火今存未?

白话文翻译

郑武公真英明,他征伐胡人有高明的计谋。
把儿子投入焦灼的锅中,燃烧豆秸在锅底。
关心其事却昏暗,聪明反而自害。
他的话确实在说中事,他的命运必然要得到。
郑武公已去千年,山河早已变化。
冥思苦想却无所获,传承的火焰如今是否仍存?

注释

  • 英哉:英明、杰出。
  • 郑武公: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以智谋著称。
  • 伐胡:指征伐胡人,表现出武公的军事才能。
  • 焦釜:指烧焦的锅,象征着危险。
  • 投子于焦釜,燃萁于釜底:比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代价,可能是对后代的牺牲。
  • 昧哉关其思:意指思考不清,迷失方向。
  • 武公去千年:表明郑武公已去世很久,历史的变迁。
  • 冥想生渺茫:沉思之后感到茫然。
  • 传火今存未:隐喻传承是否仍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青山,现代诗人,致力于古诗词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常常结合个人经历与历史,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反思。

创作背景

《读史 其五》是在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中而作,通过郑武公的故事,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关系,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郑武公的赞颂与反思,传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智慧的追求。开篇即以“英哉”称赞郑武公,展现出一种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接着,诗人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郑武公在战争中的高明计策,暗含对为国捐躯的后代的感慨。

诗中“昧哉关其思,聪明过害已”一句,揭示了聪明才智有时会导致误入歧途,反映出诗人对智慧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智慧与经验仍在影响着后人。结尾的“冥想生渺茫,传火今存未”则将思考引向更深层次,质疑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智慧与人性的独到见解。同时,诗中运用的比喻与对仗,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意境更加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英哉郑武公,伐胡有高计:称赞郑武公的英明,强调其在征伐胡人时的战略智慧。
  2. 投子于焦釜,燃萁于釜底:比喻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代价,暗示对后代的牺牲。
  3. 昧哉关其思,聪明过害已:批评过于聪明的思考可能导致误入歧途,反而会带来伤害。
  4. 其言固中事,其命固当取:说明郑武公说的话确实有道理,他的命运必然要被追求。
  5. 武公去千年,山河纷变异:指出历史的流逝与地理的变化,强调时间的无情。
  6. 冥想生渺茫,传火今存未?:沉思之后感到迷茫,质疑文化传承是否仍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焦釜”“燃萁”象征着代价与牺牲。
  • 对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结尾的反问句引发读者深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历史与智慧展开,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后代的思考,强调智慧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 郑武公:象征智慧与勇气,历史的英雄。
  • 焦釜:象征危险与牺牲,代价。
  • 山河:象征历史的变迁,时间的流逝。
  • 传火:象征文化的传承,知识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郑武公的高明计谋主要是指什么?

    • A) 征伐胡人
    • B) 建设国家
    • C) 教育后代
    • D) 发展经济
  2. “昧哉关其思”中的“昧”意指什么?

    • A) 明亮
    • B) 模糊
    • C) 聪明
    • D) 精明
  3. 诗中提到的“传火”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文化传承
    • C) 宗教信仰
    • D) 自然现象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探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生活与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郑武公与孔子:两者皆为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一个强调军事智慧,一个强调伦理道德。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历史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
  • 《现代诗词解读》
  • 《历史与文化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