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丞相》

时间: 2025-01-19 16:51:37

君臣日荒宴,歌舞讳言愁。

老相犹当国,疆邻不敢谋。

谣言虽未出,奸谤已先流。

谁察忠臣意,通宵抱膝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斛律丞相
君臣日荒宴,歌舞讳言愁。
老相犹当国,疆邻不敢谋。
谣言虽未出,奸谤已先流。
谁察忠臣意,通宵抱膝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国君和大臣们纵情享乐的日子里,歌舞声中却隐藏着忧愁。年长的丞相仍然在为国家操心,周边的敌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尽管流言尚未传出,但对忠臣的恶意中伤却早已在暗中传播。谁来理解忠臣心中的忧虑,夜里独坐抱膝,无法安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荒宴”:荒唐的宴会,形容奢侈无度。
  • “讳言愁”:掩饰内心的忧愁,不愿意公开谈论。
  • “老相”:年长的丞相,指的是年长的辅佐君主的官员。
  • “疆邻”:指的是邻国、周边国家。
  • “谣言”:传言、流言蜚语。
  • “奸谤”:对忠臣的恶意中伤或诽谤。
  • “通宵抱膝忧”:整夜坐着抱膝而忧虑,形象地表达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老相”可以指历史上许多忠良之臣,如汉朝的霍光、唐朝的李林甫等,他们在国难时刻仍旧坚持为国效力的精神,体现了忠臣的忠诚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儒家治国理念,提倡节俭和勤政。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政治动荡、朋党之争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忠臣的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特别是对丞相这种忠臣身份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君臣荒唐宴乐的场景,揭示了表面欢愉下潜藏的深刻忧虑。首句“君臣日荒宴”,直接切入主题,描绘出一种奢华而又无所凭依的宴会场面,暗示国家治理的松散。接下来的“歌舞讳言愁”,则进一步揭示了在欢声笑语中,大家却选择沉默,掩盖心中的焦虑。

“老相犹当国”让人感受到年长的丞相面临的艰难处境,他尽管年迈但仍肩负重任。而“疆邻不敢谋”则表明,在这个看似安稳的外部环境下,敌国的威胁依然存在,令人警惕。后面两句“谣言虽未出,奸谤已先流”突显了政治环境的不安定,忠臣的正直与清白在权谋的阴影中显得格外脆弱。

最后一句“谁察忠臣意,通宵抱膝忧”,以个人的深切感受总结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忠臣心境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现实的警醒,体现了司马光对国家、对忠臣的关切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君臣日荒宴:描述国君和大臣们沉迷于奢华的宴会。
  2. 歌舞讳言愁:在欢乐的表象下,内心却充满忧愁。
  3. 老相犹当国:年长的丞相仍然在为国家出谋划策。
  4. 疆邻不敢谋:周边国家尚且不敢轻举妄动。
  5. 谣言虽未出:虽然流言尚未四起。
  6. 奸谤已先流:但对忠臣的中伤已经开始传播。
  7. 谁察忠臣意:谁能理解忠臣的苦心?
  8. 通宵抱膝忧:整夜独坐,心中充满忧虑。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君臣日荒宴,歌舞讳言愁”,通过对仗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比喻:用“抱膝忧”比喻内心的忧虑,形象生动。
  • 反讽:表面欢愉的宴会实际上掩盖了深刻的政治危机。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君臣荒宴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现状的深刻忧虑,以及对忠臣处境的同情,揭示了政治权力的复杂与脆弱。诗人以忧国之情引发对当下政治的反思,警示世人关注国家的未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宴会:象征奢靡与无所作为的统治。
  • 歌舞:代表享乐和掩饰内心的忧愁。
  • 老相:忠诚与责任的象征。
  • 谣言与奸谤:政治斗争中的阴暗面,象征对忠臣的误解和攻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相”意指:
    A. 年轻的官员
    B. 年长的丞相
    C. 平民百姓
    D. 武将

  2. 诗中“疆邻不敢谋”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邻国的强大
    B. 邻国的怯懦
    C. 邻国的友好
    D. 邻国的挑衅

  3. 诗句“谁察忠臣意”体现了什么?
    A. 忠臣被重用
    B. 忠臣的心声无人理解
    C. 忠臣的快乐
    D. 忠臣的权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描绘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
  • 《春望》: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对比:

  • 《春望》 vs 《斛律丞相》: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但《春望》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个人苦痛,而《斛律丞相》则强调忠臣在政治斗争中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