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与张十二传师赏心亭饮》

时间: 2025-01-14 20:54:23

但嗟识君迟,不恨春风恶。

风恶舟未前,置酒共谈谑。

渔歌还浦头,斜日下洲角。

明朝渡江去,相望便成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但嗟识君迟,不恨春风恶。
风恶舟未前,置酒共谈谑。
渔歌还浦头,斜日下洲角。
明朝渡江去,相望便成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惆怅与期待。诗人感叹朋友的到来太迟,并不怨恨春风的恶劣。尽管风势不利,船却还没有启程,诗人与朋友在此举杯畅谈。渔夫的歌声在河畔回荡,斜阳映照在洲角。明天将要渡江而去,彼此的相望就如同昨日的回忆。

注释

  • 嗟(jiē):叹息,感叹。
  • 识君迟:认识你来得太迟。
  • 春风恶:春风的恶劣天气。
  • 舟未前:船还没有出发。
  • 置酒:摆上酒水。
  • 谈谑:闲聊,嬉笑。
  • 浦头:河边。
  • 斜日:夕阳。
  • 洲角:江河中的沙洲角落。
  • 渡江去:渡过长江。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中提到的“舟”和“春风”可以理解为古代文人所常用的意象,象征着行船的旅程与时光的流逝。同时,诗人提到的“渔歌”也常在古诗中出现,代表着渔民的生活和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天池,宋代文学家,擅长诗歌。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友谊为题材,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金陵与张十二传师赏心亭饮》创作于梅尧臣与友人张十二相聚之际,反映了诗人在友人到来时的愉悦与即将离别时的惆怅。诗中的春风、舟行等意象也展现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及人文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轻松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春日游玩的图景,诗人在赏心亭中宴饮,尽情畅谈,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和对春天的向往。开篇的“但嗟识君迟”道出了一种失落感,仿佛在说朋友的到来迟了些,让人对美好的时光充满了惋惜。然而,紧接着的“不恨春风恶”则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尽管春风恶劣,依然可以聚在一起欢饮畅谈。

诗中提到的“渔歌还浦头”一语,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好,渔歌的回响增添了生活的乐趣。斜阳下的洲角,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些许温暖的色彩。最后的“明朝渡江去,相望便成昨”则是对次日分别的感叹,流露出浓浓的离愁。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恰到好处的意象,将友情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但嗟识君迟:感叹朋友到来太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2. 不恨春风恶:虽然春风不佳,没有因为天气不好而心生怨恨,反映出诗人豁达的性格。
  3. 风恶舟未前:尽管风势不利,船只尚未起航,暗示着聚会的延续与不舍。
  4. 置酒共谈谑:摆上酒水,大家欢聚一堂,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5. 渔歌还浦头:渔夫的歌声在河畔回荡,增添了自然的生动与诗意。
  6. 斜日下洲角:夕阳西下,映照在沙洲角,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7. 明朝渡江去:明天就要渡江而去,暗示着分别的来临。
  8. 相望便成昨:彼此的相望,如同昨日的回忆,流露出惆怅与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置酒共谈谑”“渔歌还浦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意象:春风、渔歌、斜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和谐的氛围。
  • 抒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聚会场景,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分别的惆怅,体现了诗人豁达而又深情的性格。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 渔歌:代表着劳动的乐趣与自然的和谐,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斜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暗示着离别的来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风”象征什么?

    • A. 生机与希望
    • B. 冷酷与严寒
    • C. 暴风雨
    • D. 寒冬
  2. 诗人对朋友到来的态度是?

    • A. 愤怒
    • B. 失落但豁达
    • C. 无所谓
    • D. 期待
  3. 诗中的“明朝渡江去”意味着什么?

    • A. 继续聚会
    • B. 结束聚会即将分别
    • C. 旅游
    • D. 迁居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与离愁,但更强调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忧虑。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以酒为主题,但更注重于豪放的情怀与对人生的感慨,对比之下,梅尧臣的诗则显得更加细腻温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