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逢卖梅花五首》

时间: 2025-01-19 22:37:35

曾见竹篱和树夹,高枝斜引过柴扉。

对门独木危桥上,少妇髻鬟犹戴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京师逢卖梅花五首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曾见竹篱和树夹,高枝斜引过柴扉。
对门独木危桥上,少妇髻鬟犹戴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卖梅花的情景。诗人曾见到竹篱和树木相夹的地方,高高的树枝斜斜地伸过了柴扉。对面的独木桥上,一位年轻的少妇仍然梳着发髻,准备回家。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篱:用竹子编成的篱笆。
  • 柴扉:柴门,这里指的是一种简单的门。
  • 独木危桥:指的是一座由一根大树木搭成的桥,形状单薄且不稳。
  • 少妇:年轻的女性。

典故解析:

该诗描绘的场景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廷秀,号白云,宋代诗人。他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用于描写个人情感和生活景观。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梅尧臣的晚期,诗人常常寄情于山水花木,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描写卖梅花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人们对梅花的喜爱及其象征的坚韧和高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表现了梅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前两句“曾见竹篱和树夹,高枝斜引过柴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田园气息。竹篱和树木的结合,仿佛是自然与人居环境的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温馨的乡村氛围。

后两句“对门独木危桥上,少妇髻鬟犹戴归”则进一步丰富了场景。这里的少妇形象生动,带给人一种生活的气息。她的发髻象征着年轻、美丽与归属,暗示着对生活的期待与对家庭的归属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愁和生活的美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见竹篱和树夹:描绘了一个竹篱和树木构成的自然屏障,营造出一种乡村的宁静氛围。
  2. 高枝斜引过柴扉:高大的树枝斜斜地伸过简单的柴门,形成一种自然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亲密感。
  3. 对门独木危桥上:对面有一座独木桥,体现出一种简陋而古朴的生活方式。
  4. 少妇髻鬟犹戴归:少妇的发髻仍然是整齐的,显示出年轻女性的生活气息和归家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竹篱和树夹比喻自然与人居的美好结合。
  • 对仗:如“竹篱”和“柴扉”,形成了和谐的音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简单的乡村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篱:象征着田园生活的简单与自然。
  • 少妇:代表着青春、美好与家庭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独木危桥”指的是什么? a) 一座用石头搭成的桥
    b) 一根大树木搭成的桥
    c) 一座铁桥

  2. “少妇髻鬟犹戴归”中的“犹”是什么意思?
    a) 仍然
    b) 马上
    c) 从来

  3. 诗人描绘的场景主要是在什么地方?
    a) 城市
    b) 乡村
    c) 山上

答案:

  1. b) 一根大树木搭成的桥
  2. a) 仍然
  3. b) 乡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 - 王安石
  • 《春日忆李白》 -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梅花》:同样描写梅花的诗,但更侧重于抒情与哲理,而梅尧臣的诗则更注重描写日常生活的自然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