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望江南(赋所见)》

时间: 2024-10-16 02:31:26

长欲语,欲语又蹉跎。

已是厌听夷甫颂,不堪重省越人歌。

孤负水云多。

羞拂拂,懊恼自摩挲。

残烛不教人径去,断云时有泪相和。

恨恨欲如何。

意思解释

双调望江南(赋所见)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原文展示:

长欲语,欲语又蹉跎。
已是厌听夷甫颂,不堪重省越人歌。
孤负水云多。
羞拂拂,懊恼自摩挲。
残烛不教人径去,
断云时有泪相和。
恨恨欲如何。


白话文翻译

我本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开口。
我已经厌倦了听那些夷甫之歌,不忍心一遍遍回想越人的歌声。
我辜负了这水边的云影。
感到羞愧,轻轻触碰自己的手心,心中充满懊悔。
残烛的微光不让我轻易离去,
时而有断云带来泪水的相伴。
我满心怨恨,却又无从诉说。


注释

  • 夷甫: 指的是《诗经》中的《夷甫之歌》,这里暗指一些流行的赞美之歌。
  • 越人歌: 越地的民歌,常与悲伤的情感相关。
  • 水云: 指江水与天空中的云,常用来形容自然的美景。
  • 摩挲: 轻轻抚摸,表现一种柔情的状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刘辰翁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诞生在一个情感波动的时期,诗人可能面临失落与孤独的境遇。

诗歌鉴赏

本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的“长欲语,欲语又蹉跎”便展现了他想要倾诉却又无法开口的矛盾状态。接下来的“已是厌听夷甫颂,不堪重省越人歌”则反映了他对耳边流行歌曲的厌倦,以及对往昔美好回忆的无奈。此时,水云的意象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人事的无奈,描绘出一种失落与孤独的情感。

后面的“羞拂拂,懊恼自摩挲”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似乎在怀念过去的美好,却又感到愧疚和不安。残烛和断云的意象,更是隐喻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带来了泪水与无法自已的苦痛。整首词通过对比与意象的运用,塑造了一个充满感情的画面,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沉重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长欲语,欲语又蹉跎: 诗人想要表达心中情感,却因各种原因未能言语,暗示了内心的挣扎。
    2. 已是厌听夷甫颂,不堪重省越人歌: 厌倦了流行的赞美之歌,难以承受怀旧的越人歌声,体现出内心的失落。
    3. 孤负水云多: 对美好自然的辜负,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相隔的无奈情感。
    4. 羞拂拂,懊恼自摩挲: 对自己情感的羞愧与懊恼,表现出深刻的内心挣扎。
    5. 残烛不教人径去: 残烛的微弱光芒象征着未完的情感,使得诗人难以离去。
    6. 断云时有泪相和: 断云偶尔伴随泪水,寓意着生命中的无奈与悲伤。
  • 修辞手法:

    • 比喻: “残烛”象征着时间与生命的脆弱。
    • 拟人: “断云时有泪相和”使云有了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层次。
    • 对比: 对比了流行歌曲与越人歌的感受,突显内心的矛盾。
  •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失落,情感复杂而深沉,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思考。

意象分析

  • 水云: 代表自然之美,象征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生活的思考。
  • 残烛: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暗示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
  • 泪水: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夷甫颂”指的是什么?

    • A. 古诗中的赞美之歌
    • B. 民间故事
    • C. 战争歌谣
  2. “残烛”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光明的希望
    • B. 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C. 繁荣的生活
  3. 诗人对“越人歌”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厌倦
    • C.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主题相似,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苏轼《水调歌头》: 同样描绘自然与人事的关系。

诗词对比

  • 对比作品: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刘辰翁的《双调望江南》都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但李清照的情感更为直接而细腻,而刘辰翁则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情的内心描写展现了更为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解析》
  •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