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梅花引(辛巳洪都上元)》

时间: 2025-01-19 23:43:19

几年城中无看灯。

夜三更。

月空明。

野庙残梅,村鼓自春声。

长笑儿童忙踏舞,何曾见,宣德棚,不夜城。

去年今年又伤心。

去年晴。

去年曾。

不似今年,闲坐处、却不曾行。

忆去年人、弹烛泪纵横。

想见西窗窗下月,窗下月,是无情,是有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城梅花引(辛巳洪都上元)
作者: 刘辰翁 〔宋代〕

几年城中无看灯。夜三更。月空明。野庙残梅,村鼓自春声。长笑儿童忙踏舞,何曾见,宣德棚,不夜城。去年今年又伤心。去年晴。去年曾。不似今年,闲坐处却不曾行。忆去年人弹烛泪纵横。想见西窗窗下月,窗下月,是无情,是有情。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城里没有看灯的热闹,夜里三更,明月高悬。野外庙宇旁的梅花已经凋零,村子里传来春天的鼓声。孩子们欢笑着忙着跳舞,哪里再见得到那昔日的繁华?去年和今年又让人伤心,去年是晴朗的日子,去年曾有过欢聚,而今却只是在这里闲坐,却不曾出门。回忆起去年的那个人,烛光下的泪水纵横交错。想要看到西窗下的明月,那窗下的月亮,既无情又有情。

注释

  • 江城:指江南的城市,此为诗的背景。
  • 看灯:指赏灯活动,元宵节时的传统习俗。
  • 三更:夜深时分,指午夜。
  • 村鼓:村庄里敲击的鼓声,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宣德棚:指明代宣德年间的盛况,象征繁华与热闹。
  • 弹烛泪:指在烛光下流下的泪水,表达情感的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丽的词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江南的风光和人情,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辛巳年,即宋理宗宝祐年间,正值元宵佳节,诗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与个人情感的对比,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江城梅花引》是一首充满浓厚情感的词作,诗人以元宵节的灯会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即点明“几年城中无看灯”,引发读者对节日气氛的期待与失落。随着夜色的深化,月光洒落,映照着凋零的梅花和春天的鼓声,形成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诗中“长笑儿童忙踏舞”一语,将欢乐的儿童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诗人不仅在追忆过去的欢愉,更在思考人生的无常与孤寂。最后几句中,诗人对去年的回忆中夹杂着泪水,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个人情感的孤独,反映了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几年城中无看灯:表达对节日气氛的失落。
  2. 夜三更:强调夜深人静,孤独的氛围。
  3. 月空明:明月照亮,象征着思念与回忆。
  4. 野庙残梅,村鼓自春声:自然景象与村庄生活的结合,暗示春天的来临。
  5. 长笑儿童忙踏舞:生动描绘儿童的快乐,形成对比。
  6. 何曾见,宣德棚,不夜城:怀念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7. 去年今年又伤心:感慨时间流逝带来的伤感。
  8. 忆去年人弹烛泪纵横:追忆往昔,情感深沉。
  9. 想见西窗窗下月:渴望再次看到那份美好。
  10. 窗下月,是无情,是有情:思考月亮的象征意义,既有情感又无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的热闹与现在的孤独,增强情感的深度。
  • 比喻:月亮象征着思念与情感,丰富了意境。
  • 拟人:将月亮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展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希望,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月亮:代表思念与孤独,贯穿整首诗的情感主线。
  • 儿童:象征纯真与欢乐,形成与诗人内心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元宵节
    • C. 清明节
  2. “长笑儿童忙踏舞”中,儿童的欢笑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形成了什么样的对比?

    • A. 欢乐与悲伤
    • B. 宁静与喧闹
    • C. 年轻与年老
  3. 诗中“窗下月,是无情,是有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自然的感慨
    • B. 对过去的怀念
    • C. 对他人的怨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同样描绘元宵节的热闹与个人情感的孤独。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表达对往昔的怀念与感慨,情感深沉。

诗词对比

  • 《江城梅花引》《青玉案·元夕》均描绘元宵节的场景,但前者更多地体现了对逝去岁月的惋惜,而后者则强调了对美好瞬间的留恋。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源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