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海棠 海棠花下作》
时间: 2025-01-19 15:54: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珊轻梦纱窗畔。子规声唤醒看花眼。几许春阴,护湘屏一枝红婉。端相久,待懒怎生得懒。吟肠都为东风软。对明妆不隔锦江远。花也怜人,怨迟眠烛容先倦。耐残寒,消受芳斟夜半。
白话文翻译:
在轻柔的梦中,我在窗边恍惚。听到杜鹃的啼叫,唤醒我看花的眼睛。春天的阴云有多少,护住那一枝红艳的海棠。静静地等待,懒得去追究为何会如此懒惰。吟咏的心情因东风的温柔而软化。面对那美丽的妆容,锦江的距离似乎并不遥远。花儿也怜惜我,怨恨我在蜡烛下迟迟未眠。忍受着残寒,消磨掉夜半的美酒。
注释:
- 阑珊:指微弱、稀疏的样子,形容梦境的轻柔。
- 子规:杜鹃鸟,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
- 湘屏:指湘妃竹屏风,寓意优雅、高洁。
- 吟肠:吟咏的心情。
- 东风:春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 锦江:指长江的一段,象征距离与美丽。
- 烛容:蜡烛的光辉,寓意夜晚的宁静与温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元昭,清代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诗词,尤其在咏物、抒情方面有独到之处。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细腻。
创作背景:
《月上海棠 海棠花下作》创作于春天,正值海棠花盛开的时节。诗人借花抒发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海棠花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开头的“阑珊轻梦”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梦幻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梦与现实之间游走。随着“子规声唤醒看花眼”的描绘,春天的到来唤醒了诗人的感官,仿佛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几许春阴,护湘屏一枝红婉”的意象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春天的阴云映衬着一枝红艳的海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对美的深切感悟。接下来的“端相久,待懒怎生得懒”则流露出一种无所事事的懒惰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整首诗中,东风、花、蜡烛等意象交织,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对春天的向往,以及对人情的深刻思考。最后的“耐残寒,消受芳斟夜半”则是对夜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春夜中对美酒的享受与对生活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阑珊轻梦纱窗畔:描绘诗人在梦中,窗边的朦胧景象。
- 子规声唤醒看花眼:杜鹃声唤醒了诗人的观察,象征春天的来临。
- 几许春阴,护湘屏一枝红婉:春天的阴云伴随着海棠花的娇艳,营造出细腻的春景。
- 端相久,待懒怎生得懒:诗人面对美景,沉浸其中,感到懒惰。
- 吟肠都为东风软:春风温暖,使人心情柔软,心中充满吟咏的欲望。
- 对明妆不隔锦江远:美丽的景色让人感到亲近,虽有距离却不觉遥远。
- 花也怜人,怨迟眠烛容先倦:花儿怜惜诗人,因其迟眠而感到不安。
- 耐残寒,消受芳斟夜半:在夜半,诗人忍受着寒冷,享受着美酒与花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风比作柔软的力量,增强了春天的温暖感。
- 拟人:花儿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对人的关怀。
- 对仗:如“明妆不隔锦江远”的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海棠花盛开的春天,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热爱,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棠花:象征美丽与短暂,代表春天的到来。
- 杜鹃:代表春天的声音,象征生命的觉醒。
- 蜡烛:象征夜晚的宁静与温馨,暗示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子规”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杜鹃鸟
C. 一种乐器
答案:B -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忧伤
B. 懒惰
C. 热爱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残寒”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寒意
C. 夏天的热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海棠春睡》 - 李清照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对自然的感慨。
- 《相见欢》 - 李煜:虽主题不同,但同样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忧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