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齐行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7 05:10: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齐行二首 其二
作者:刘禹锡
泰山沈寇六十年,
旅祭不享生愁烟。
今逢圣君欲封禅,
神使阴兵来阻战。
妖氛扫尽河水清,
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黄帝东封时,
百神受职争奔驰。
千钧猛簴顺流下,
洪波涵淡浮熊罴。
侍臣燕公秉文笔,
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
岳神望幸河宗舞。
青门大道属车尘,
共待葳蕤翠华举。
白话文翻译
泰山已经沉寂了六十年,
旅祭仪式未能成行,心中愁苦如烟。
如今遇到了圣明的君主,想要举行封禅,
但神灵派来阴兵来阻止这场盛会。
妖邪的气息一扫而空,河水变得清澈,
日观高照,云彩也得以显现。
开元时期,黄帝东巡封禅,
百神受命,纷纷赶来。
千钧重物顺流而下,
洪波轻柔,浮动着熊和罴。
侍臣燕公执笔写文,
用玉制的检具告天,毫无愧言。
现今的明君承继圣祖,
岳神期待着河宗的舞蹈。
青门大道上车尘飞扬,
大家共同期待葳蕤的翠华升起。
注释
- 泰山:中国五岳之一,象征着威严和稳重,古代封禅的重要场所。
- 旅祭:祭祀活动,通常是在旅行中进行的祭祀。
- 阴兵:神灵派遣的阴间兵士。
- 妖氛:妖邪的气息。
- 开元:唐代开元年间,政治繁荣的象征。
- 玉检:古代祭祀时用来告天的玉制器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柳溪,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豪放、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作品常带有哲理性与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朝中期,正值国家面临内忧外患之际,诗人借助封禅这一古老仪式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现状的忧虑。
诗歌鉴赏
《平齐行二首 其二》通过对泰山封禅的历史回顾,表达了诗人在国家动荡时期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诗中开头提到“泰山沈寇六十年”,暗示了历史上封禅仪式的缺失,反映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失落感。接着,诗人描绘了当前圣明君主欲举行封禅的愿望,却又遭到神灵的阻挠,这样的对比使得诗中情感愈发深沉。
在意象的运用上,诗人通过“妖氛扫尽河水清”描绘出一种清新明亮的意境,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同时,诗中对于历史典故的引用,如“开元黄帝东封时”,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历史学识,也让读者感受到封禅的庄重与神圣。诗的最后几句则展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信心,期待祥和的景象再现。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希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泰山沈寇六十年:泰山作为封禅的圣地,经历了六十年的沉寂,象征着国家的动荡。
- 旅祭不享生愁烟:旅祭未能举行,心中充满忧愁。
- 今逢圣君欲封禅:当前的明君想要恢复封禅仪式。
- 神使阴兵来阻战:神灵派遣阴兵来阻止盛会,暗示神明的不满。
- 妖氛扫尽河水清:妖邪的气息被清除,河水清澈,象征着政治清明。
- 日观杲杲卿云见:阳光明媚,云彩显现,意境清新。
- 开元黄帝东封时:借用历史典故,强调封禅的庄重。
- 千钧猛簴顺流下:重物顺流而下,暗示国家的力量与进步。
- 洪波涵淡浮熊罴:洪波轻柔,暗示着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 侍臣燕公秉文笔:侍臣执笔,为国家书写无愧的文辞。
- 当今睿孙承圣祖:明君承继前朝的圣祖,表明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 岳神望幸河宗舞:岳神期待君主的庇佑与舞蹈,象征和谐。
- 青门大道属车尘:车尘飞扬,表明盛世的繁华。
- 共待葳蕤翠华举:共同期待美好的未来。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妖氛扫尽河水清”与“日观杲杲卿云见”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国家的命运比作自然现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神灵的意志与自然现象的描写,使得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对传统文化的怀念,通过历史典故和自然意象的结合,展现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泰山:权威与传统。
- 妖氛:国家的不安与混乱。
- 河水清:政治的清明与安定。
- 青门大道:繁华与希望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泰山象征什么?
- A. 动荡
- B. 权威
- C. 自然
- D. 战争
-
“妖氛扫尽河水清”中“妖氛”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国家动乱
- C. 人类情感
- D. 文化传统
-
诗的最后一句“共待葳蕤翠华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忧虑
-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望岳》 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希望,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抒发。
- 《望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对国家的壮丽与历史的敬畏。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刘禹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