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
作者: 刘禹锡
樽前花下长相见,
明日忽为千里人。
君过午桥回首望,
洛城犹自有残春。
白话文翻译:
在酒杯前、花下,我们一直相聚,
明天你却要去千里之外的人间。
你经过午桥回头望,
洛城依旧留有春天的余影。
注释:
- 樽前:指酒杯前,表示饮酒的场合。
- 长相见:长久地相聚在一起。
- 千里人:指远行的人,暗示分别。
- 午桥:洛阳的一座桥名,诗中意指离别的地点。
- 残春:春天的余晖,象征春季即将结束。
典故解析:
- 午桥:午桥是古代洛阳的一座著名桥梁,象征着离别。它在文学中多次出现,代表着人们在此分别。
- 洛城:指洛阳城,作为唐代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象征着繁华与别离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柳泉,唐代文学家、诗人,擅长诗、文、赋,尤其以诗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送别好友杜录事赴蕲州之作,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惆怅与留恋,同时也反映了春天将尽的时节,增强了离别的感伤氛围。
诗歌鉴赏:
《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是刘禹锡在送别友人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以及对春日即将逝去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朋友之间的欢聚场景,通过“樽前花下”描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暗示他们在美好的春光下共饮欢谈。接着,诗句“明日忽为千里人”则突显出离别的突然与无奈,朋友即将远行,使得这份友情显得更加珍贵与脆弱。
在后半部分,诗人引导读者的视线转向午桥,表达出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朋友即将离去,回首望向洛城,诗人用“犹自有残春”来形容春天的余韵,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未来无常的感慨。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残春则暗示着离别后的孤寂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字句间流露出深厚的友情与对春天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幅春日美景与人情冷暖交织的画卷,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樽前花下长相见:诗人和朋友在春天的花下对饮,表现出他们的亲密关系。
- 明日忽为千里人:明天朋友就要离去,距离的遥远让人感到突然与惋惜。
- 君过午桥回首望:朋友走过午桥,回头望向洛城,象征着不舍和留恋。
- 洛城犹自有残春:洛城的春天仍在,暗示了离别的时刻,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樽前花下”和“明日忽为”,形成鲜明的对比。
- 意象:花、酒、春、桥等意象交织,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把春天的“残”赋予情感,使得自然景象与人情相连。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惋惜,突出离别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樽:象征友情与欢聚。
- 花:春天的象征,代表美好时光。
- 午桥:象征离别与回忆的地点。
- 洛城:象征繁华与怀旧之情。
- 残春: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樽前花下”指的是什么场景?
A. 喝酒聚会
B. 祭祀场合
C. 工作场所 -
“明日忽为千里人”中“千里”形容的是:
A. 路途遥远
B. 朋友的身份
C. 离别的时间 -
诗中提到的“午桥”象征着什么?
A. 春天
B. 离别
C. 友情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王之涣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送别》:同样表达离别之情,但更强调离别的悲伤。
-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的生死变化,表现时光流逝与友谊的珍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刘禹锡传》
以上是对《洛中春末送杜录事赴蕲州》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对你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