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时间: 2025-01-01 13:1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白话文翻译:
胡人以鞍马为家,打猎是他们的习俗。
泉水甘甜,草木美丽,流动的地方没有常住之地,
鸟儿受惊,兽类惊骇,纷纷逃窜。
是谁将汉女嫁给了胡儿?风沙无情,她的容貌如玉。
身在异乡,未能遇见中国人,
我在马上自作思乡之曲。
推手为琵琶,却又放下手中的琶,
胡人也听得伤感叹息。
她的玉颜流落在天涯,
琵琶却传来了汉家的音调。
汉宫争相演奏新谱,
遗恨已深,声音更加苦涩。
纤细的女子在洞房中,
学得琵琶却不愿离开堂前。
不知黄云出塞的路,
岂知这声音能断人肠!
汉宫有位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在天下无一失,
即便能杀掉画工,也于事无益!
耳目所及尚且如此,
万里之遥如何能制服夷狄!
汉朝的计策实在拙劣,
女色难以自夸。
明妃离去时的泪水,
洒落在枝上的花上。
狂风在日暮时分起,
飘泊不定落在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
莫怨东风,应该自叹。
注释:
- 胡人:指的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常与汉族对立。
- 鞍马:指马鞍和马,象征游牧生活。
- 明妃:指王嫱,即王昭君,汉元帝时期的美女,因和亲而远嫁匈奴。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象征文人的情感寄托。
- 单于:匈奴的首领。
- 黄云:指塞外的黄沙,象征遥远的边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诗词、词曲闻名,尤其在赋、诗方面成就卓著。欧阳修主张文以载道,提倡文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创作背景:
该诗作是对王介甫的《明妃曲》的和作,表现了因战争和政治原因而导致的离散与思念。诗中通过描绘汉女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战争带来伤害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悲剧命运,反映了战争与婚姻的无奈,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女性命运的同情。诗中以“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开篇,描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粗犷而又自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与汉人的安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提出了“谁将汉女嫁胡儿”的疑问,表达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描绘昭君离国的心情时,诗人通过“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表达了她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使用“玉颜流落死天涯”形象地展示了她的美丽与悲惨命运的矛盾,令人心痛。
此外,诗中提到的“推手为琵却手琶”,不仅展示了音乐的魅力,还暗示了汉文化的传承与流失。王昭君虽然身处异域,但她的音乐仍然传递了汉家的情感,反映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逐渐深化了对王昭君命运的思考,最终以“红颜胜人多薄命”作结,表达了对美丽女性命运的无奈与感慨。诗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也是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反思,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胡人以鞍马为家:描述了胡人的游牧生活,强调了他们与汉人不同的生活方式。
- 射猎为俗:指出他们以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突出其粗犷的特性。
- 泉甘草美无常处:写出自然景色的美好,但这种美好是流动不定的。
- 鸟惊兽骇争驰逐:描绘了自然界的动荡与生命的脆弱。
- 谁将汉女嫁胡儿:引入主题,发出对王昭君命运的质疑。
- 风沙无情貌如玉:表现出环境的恶劣与王昭君的美丽形成对比。
- 身行不遇中国人:表达了她在异乡的孤独感,未能遇见同胞。
- 马上自作思归曲:在马背上自作曲调,表达思乡之情。
- 推手为琵却手琶:暗示汉文化的传承,音乐的魅力。
- 胡人共听亦咨嗟:胡人也因她的音乐而感到惋惜。
- 玉颜流落死天涯:指她的美丽已流落在遥远的国度。
- 琵琶却传来汉家:表明汉文化的延续。
- 汉宫争按新声谱:描绘汉宫中对新曲的争相演奏。
- 遗恨已深声更苦:遗憾已深,音乐声愈加悲苦。
- 纤纤女手生洞房:细腻的描写女子在洞房中学习音乐。
- 学得琵琶不下堂:暗示她对汉文化的坚持。
- 不识黄云出塞路:不知出塞的艰难与遥远。
- 岂知此声能断肠:感叹音乐的力量,能触动人心。
- 汉宫有佳人:引入王昭君的身份。
- 天子初未识:汉元帝初未识她的美丽。
- 一朝随汉使:她随汉使出征,命运转折。
- 远嫁单于国:远嫁匈奴,命运的悲剧。
- 绝色天下无:强调她的绝世美貌。
- 一失难再得:失去后再也无法复得。
-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即使能杀掉画工也无济于事。
- 耳目所及尚如此:感叹现实的无奈。
- 万里安能制夷狄:表达对边疆局势的无力感。
- 汉计诚已拙:感叹汉朝的计策无效。
- 女色难自夸:美女的命运无法自夸。
-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她离去时的泪水洒落在花上,令人心痛。
-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描绘她的漂泊与孤独。
- 红颜胜人多薄命:强调美人命薄,令人唏嘘。
- 莫怨东风当自嗟:劝慰自己不必怨恨外界,应该自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颜流落死天涯”,将美丽与悲惨结合。
- 对仗:如“红颜胜人多薄命”,增加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风沙无情”,赋予自然以情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王昭君命运的感慨与对女性命运的同情,展现出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与悲哀。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对战争与离散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美好事物脆弱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胡人:象征外族文化与游牧生活。
- 琵琶:象征汉文化与音乐的传承。
- 明妃:象征美丽与命运的悲剧。
- 黄云:象征边疆的艰苦与遥远。
- 泪水:象征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胡人与汉人的对立,象征着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 琵琶的演奏,象征着对汉文化的怀念与坚持。
- 明妃的美丽与命运悲剧,反映了历史对女性的无情。
- 黄云与泪水,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悲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胡人”主要指什么? A. 汉人
B. 游牧民族
C. 文人
D. 农民 -
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主要因为什么? A. 美丽
B. 战争与政治
C. 家庭原因
D. 文化差异 -
诗中哪个乐器象征着汉文化的传承? A. 古筝
B. 笛子
C. 琵琶
D. 二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明妃曲》(王介甫)
- 《长恨歌》(白居易)
- 《红楼梦》中的诗词
诗词对比:
- 王介甫的《明妃曲》:同样表现王昭君的命运,情感更为直接。
- 白居易的《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主题相似但情感更加细腻。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的作品在情感表达和主题处理上各有千秋,各自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