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忆秦娥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
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
展香裀,帐前明画烛。
眼波长,斜浸鬓云绿。
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
白话文翻译:
在十五六岁时,脱下了轻薄的罗衣,眉头轻蹙,显得如此美丽。
红玉般的温暖,令人心醉,春天的困倦已经沉沉入梦。
展开香气四溢的床铺,帐前明亮的蜡烛映照出画面。
那双眼波似水,轻轻浸染着鬓边的青丝。
真是看不够!可惜夜更深,时光匆匆流逝。
注释:
- 罗裳:轻薄的衣服,这里指代年轻女子的衣着。
- 黛眉:用墨画成的眉毛,形容眉清目秀。
- 红玉:比喻温暖的怀抱,暗指爱情。
- 春困熟:春天的困倦感,形容人的懒散。
- 展香裀:铺开香气四溢的床褥。
- 明画烛:明亮的蜡烛,映照出精美的画面。
- 鬓云绿:形容头发如云般柔软,颜色青翠。
- 更漏促:指夜晚的时光流逝得很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和诗词闻名于世,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诗词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忆秦娥》创作于欧阳修的中年时期,其时他处于官场与文坛的交汇点,生活经历丰富,情感敏感,对青春、爱情有着深刻的理解。这首词通过描述年轻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对美好青春的怀念与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忆秦娥》是一首描写青春美丽和爱情渴望的词作。开篇以“十五六”引出年华的娇嫩,令人瞬间感受到那份青涩的美好。词中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形象,既有娇美的外表,又有内心的温暖与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将女子的青春活力与春天的气息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温暖的氛围。
诗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一句,充分展现了女子的婀娜多姿,她的眉头微蹙,似乎在思念或期待,传达出一种情感的复杂性。而“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则流露出一种温暖的爱情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甜蜜和困倦。后面的“展香裀,帐前明画烛”则通过细节描绘,展示了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感体验。
整体来看,整首词从青春的美丽到爱情的温暖,再到时光的无情,层层递进,情感深邃而丰富,令人感慨万千。诗人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年轻美好的追忆,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惋惜,深刻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五六,脱罗裳,长恁黛眉蹙”:描绘少女的青春年华,轻薄的衣服暗示了她的娇嫩与美丽,黛眉的蹙意传达出一种复杂情感。
- “红玉暖,入人怀,春困熟”:用赤红的玉石比喻温暖的心情,情感的温度与春天的慵懒交织在一起。
- “展香裀,帐前明画烛”:细致地描写了温馨的夜晚,香气扑鼻的床铺与明亮的烛光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气氛。
- “眼波长,斜浸鬓云绿”:眼神如水波般柔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的娇媚,浸染着鬓发,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 “看不足。苦残宵更漏促”: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夜晚的流逝让人苦恼,无奈地感叹时间的匆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红玉暖”用美玉比喻温暖的怀抱,形象生动。
- 拟人:如“眼波长”,赋予眼神以生命的特性。
- 对仗:整首词的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展现了女子的娇美和内心的情感波动,表达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裳:象征青春的娇嫩。
- 红玉:代表温暖的爱情。
- 香裀:象征温馨的家庭和生活。
- 明画烛:寓意着浪漫与美好。
- 眼波:代表青春的活力与情感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玉暖”中的“红玉”比喻什么? A. 美丽的衣服
B. 温暖的爱情
C. 美好的回忆
D. 春天的阳光 -
诗中描绘的女子年龄大约是: A. 十岁
B. 十五六岁
C. 二十岁
D. 三十岁 -
“苦残宵更漏促”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怀念
C. 无奈
D. 兴奋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蝶恋花》
诗词对比: 《忆秦娥》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是描写青春美好与爱情的作品。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爱情的细腻描写,而欧阳修则更强调青春的美丽与时光的流逝。两首词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但在情感的细腻程度和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词三百首》
- 欧阳修相关传记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