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囚论》
时间: 2025-01-01 16:08:50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意思解释
纵囚论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白话文翻译
信义存在于君子之中,而刑罚施加于小人之上。对待死者,只有大罪恶才会被处以死刑,这是小人中最为严重的行为。宁愿为了信义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把死亡视为归宿,这对君子来说是最难的事情。唐太宗六年,赦免了三百多个重罪犯,允许他们回家,约定在期限内自首以接受死刑。因此,君子所难以做到的,反而期望小人能做得到。那些囚徒在期限内,最终自首的几乎没有。这是君子所难以做到的,而小人所易于做到的。这岂是人情常理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的行为,但施加恩德于他们,可以使他们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深处,改变人的速度也很快,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太宗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名声。然而,怎么能知道他们被放出来后,是否真的会回来以求免罪呢?又怎么能知道被放出来的人是否会自首以求得免罪呢?这正是上贼下之情。意图他们必来而放之,是上贼下之情;意图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我看到上下之间相互利用形成了这样的名声。哪里有什么施恩德与信义的说法呢?不然,太宗在全国施德六年,无法使小人不犯极恶大罪,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持信义。这是难以通行的论调。那么,为什么能说放他们而让他们自首,杀之无赦?而又放之而他们自首,则可知道这是恩德的结果。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放之而自首并赦免,偶尔可以这样做;若屡次这样,则杀人者皆不死。这样的道理能成为天下的常法吗?不可常行,其圣人之法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释
- 君子: 具备道德品质的人,通常指有德行和信义的士人。
- 小人: 指道德品质低劣的人,常常为私利而行事。
- 信义: 忠诚与信任,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 恩德: 施予的恩惠与恩情,用以感化他人。
- 极恶: 极其恶劣的行为或罪行。
- 纵囚: 释放囚犯,允许其回家。
- 自归: 自愿返回,通常是指自首。
典故解析
- 唐太宗: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以其宽仁大度、治国有道而著称。
- 尧舜三王: 古代中国的贤君,象征着仁政与德治的典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主张清新自然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与道德腐化之时,欧阳修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探讨了仁义与法治的关系,旨在提倡信义与德治,反对单纯依靠刑罚。
诗歌鉴赏
《纵囚论》不仅是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讨论,更是欧阳修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诗中提到的“信义”与“小人”之间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道德与法律的不同态度。欧阳修通过唐太宗的宽仁政策,讨论了施德与信义之间的关系,认为恩德能够改变人的行为,甚至使小人向善。然而,诗人也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转变并不常见,且不应成为常法。
这首诗也展现了欧阳修对“人情”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治国理政应当基于人性而非单靠严刑峻法。通过对“纵囚”与“自归”的讨论,诗人反映了当时法治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强调只有建立在信任与德行上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和平与安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信义行于君子: 君子讲求信义,而小人则恣意妄为。
-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 君子宁可为信义而死,也不愿意苟且偷生。
- 唐太宗之六年: 提到历史背景,唐太宗的仁政。
- 自归以就死: 放囚犯回家,约定在一定时间内自首。
- 小人之所易也: 小人更容易违背信义,而君子则难以做到。
修辞手法:
- 对比: 君子与小人、信义与极恶的对比,强调道德的选择。
- 排比: 通过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逻辑性。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性与法治的关系,强调信义的重要性,反映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对法律严苛的质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君子: 象征理想的道德标准。
- 小人: 代表堕落的人性与道德败坏。
- 恩德: 表达宽容与仁爱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到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
- A. 只讲求利益的人
- B. 具备道德品质的人
- C. 只遵循法律的人
- D. 不关心他人的人
-
唐太宗的仁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施以重刑
- B. 放宽对囚犯的政策
- C. 增加税收
- D. 扩大战争
-
本文讨论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法律的严厉性
- B. 道德与人情的关系
- C. 个人的私利
- D. 政治的斗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 - 范仲淹
- 《滕王阁序》 - 王勃
诗词对比:
- 《岳阳楼记》: 同样探讨了人情与治国理政的关系,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滕王阁序》: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感,反映了人对于社会与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欧阳修《集句》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