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忆暕上人
一从持钵别,更未到人间。
好静居贫寺,遗名弃近山。
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
若便浔阳去,须将旧客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一位隐士(或高人)分别后,至今未能再次相聚的思念之情。诗人曾一同持钵乞食,离别后还未能再回到人世间。诗人选择在一座清贫的寺庙中静居,遗忘名声,远离喧嚣的城市。在雨前缝补衣物,关上重重的门,沉浸在孤独的生活中。如果将要去浔阳,就希望能带上老朋友。
注释:
- 持钵:指持着钵盂乞食,常用于隐士或僧侣的生活状态。
- 更未到人间:表示离开尘世,或未能重返繁华的生活。
- 好静:喜欢安静。
- 贫寺:指生活清贫的寺庙。
- 遗名:抛弃名声,隐退。
- 缝百衲:指缝补多层的衣物,暗指生活的艰辛。
- 重关:形容关上门后的隔绝。
- 浔阳:地名,属于浔阳区,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李端的诗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表达了李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旧友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名利的逃避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秋日忆暕上人》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的诗作。诗中描绘了一个孤寂的秋日场景,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开篇“一从持钵别”直接引入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深切怀念。接下来的描写则将诗人置于一个清贫的寺庙中,突显出他对名声与繁华的厌倦,选择了简朴的生活。
“雨前缝百衲,叶下闭重关”一句,生动展现了诗人静谧而孤独的生活状态,雨前的缝补不仅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想要去浔阳,期望带上老朋友,表达了对旧时光的怀念与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意境深远,表现了对友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宁静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从持钵别:自从与朋友一起乞食以来,便分开了。
- 更未到人间:即使离开了朋友,仍未能重返人世的繁华。
- 好静居贫寺:我喜欢在这清静贫穷的寺庙中生活。
- 遗名弃近山:遗弃自己的名声,远离繁华的城市,选择隐居。
- 雨前缝百衲:在雨来之前缝补多层的衣物,象征着生活的艰辛。
- 叶下闭重关:在落叶之下,关上沉重的门,象征着孤独与隔绝。
- 若便浔阳去:如果要去浔阳的话。
- 须将旧客还:希望能够带上老朋友,体现了对友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开头与结尾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思念的情感。
- 意象:细腻的自然意象(如雨、叶、寺庙)映衬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旧友情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世繁华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持钵:隐士的象征,代表清贫与淡泊。
- 贫寺:象征着清静和内心的宁和。
- 缝百衲:隐喻生活的艰辛和对往日的缅怀。
- 重关:象征着孤独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李端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对繁华的厌倦
C. 喜欢热闹
D. 无法生活下去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持钵”是指__。
-
判断题: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情感贯穿整首诗。 (对/错)
答案:
- B
- 乞食的生活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贾岛《寻隐者不遇》
诗词对比:
对比李端与王维的作品,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李端更加强调对旧友的思念,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李端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