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皎然上人归山》
时间: 2025-01-01 14:33: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皎然上人归山
作者:李端 〔唐代〕
适来世上岂缘名,
适去人间岂为情。
古寺山中几日到,
高松月下一僧行。
云阴鸟道苔方合,
雪映龙潭水更清。
法主欲归须有说,
门人流泪厌浮生。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的来去,难道是为了追求名利吗?
离开人世,难道是为了情感的牵挂?
在古老的寺庙中,几日可以抵达高山,
在高松下,月光映照着一位僧人行走。
云雾笼罩,鸟儿飞来的小路上长满苔藓,
雪花映衬下,龙潭的水显得更加清澈。
法主想要回归山林,必定有话要说,
门徒流下眼泪,厌倦了世间的浮华生活。
注释:
- 适来:适应、来临。
- 岂:难道。
- 缘名:为了名声。
- 人间:人世,世俗生活。
- 古寺:古老的寺庙。
- 高松:高大的松树。
- 月下:月光之下。
- 法主:指和尚或高僧。
- 门人:门徒,弟子。
- 流泪:表达对法主离去的依依不舍。
- 浮生:指世俗生活,浮华的生存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古寺”、“高松”、“龙潭”等意象均具有浓厚的道教或佛教文化背景,反映了人们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端,字君远,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擅长五言律诗,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送别皎然上人,抒发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对世俗的思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名利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皎然上人归山》是一首通过送别高僧皎然而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俗生活的思考的诗。全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思考为主线,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山林宁静生活的向往。首联以疑问句形式引入,表明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思考,接着以古寺高松的自然景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悠远的隐居画面。诗中“云阴鸟道苔方合,雪映龙潭水更清”两句,以生动的意象展示了山中清幽的环境,暗喻了高人对尘世的超脱。
最后两句“法主欲归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则点明了主旨,表达了弟子对师父离去的舍不得和对浮华生活的厌倦,情感真挚而深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适来世上岂缘名:质疑来世间是否真的为了名声,反映出对名利的反思。
- 适去人间岂为情:离开人世难道是因为情感的牵挂,暗示对世俗情感的淡漠。
- 古寺山中几日到: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山寺图景,传达隐逸的向往。
- 高松月下一僧行:表现僧人在月光下的宁静行走,隐喻高人的超脱。
- 云阴鸟道苔方合: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出一种和谐的生态。
- 雪映龙潭水更清:雪的映衬让潭水更加清澈,象征着纯净。
- 法主欲归须有说:高僧有意归隐,表明对世俗的拒绝。
- 门人流泪厌浮生:弟子因师父离去而悲伤,体现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工整,如“云阴鸟道,雪映龙潭”,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传达出一种对浮华尘世的厌倦与追求宁静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古寺:象征宁静、超脱的生活。
- 高松:代表坚韧与高洁。
- 月光:象征清幽与宁静。
- 鸟道与苔藓: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生机。
- 龙潭:象征深邃、清澈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适来世上岂缘名”的意思是: A. 来世间是为了名利
B. 来世间难道是为了名声
C. 来世间是为了友情
D. 来世间是为了事业 -
诗中提到的“高松”象征: A. 名利
B. 坚韧与高洁
C. 喧嚣
D. 繁华 -
“云阴鸟道苔方合”描绘的是: A. 雨后天气
B. 自然的和谐美景
C. 人间的纷扰
D. 繁华的街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
- 《山中问答》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端的《送皎然上人归山》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李端更关注于对高僧的送别与情感的流露,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回归自然的心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端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