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光山四首·宿觉庵》

时间: 2024-09-19 21:35:53

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净光山四首·宿觉庵 徐玑 〔宋代〕 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

白话文翻译:

想要了解庵中的事情,不论先后顺序。 因为一夜的觉悟,不再需要反复参禅。 庵门远离曲折的青山,屋檐依傍在古老的树木旁边。 在秋夜的宁静中,谁会来欣赏那孤独的圆月。

注释:

  • 间:询问,了解。
  • 庵:小寺庙,多指尼姑庵。
  • 一宿觉:一夜的觉悟。
  • 参禅: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指静坐冥想,参悟佛法。
  • 青山曲:曲折的青山。
  • 古木:古老的树木。
  • 月孤圆:孤独的圆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玑(约1017-1078),字子美,号东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他在游览净光山时所作,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超脱和领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徐玑在游览净光山时,夜宿觉庵后的感悟。诗中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超脱和领悟,认为一夜的觉悟足以让人不再需要反复参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超脱和领悟。首两句“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超脱和领悟,认为一夜的觉悟足以让人不再需要反复参禅。后两句“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则通过描绘庵外的自然景色,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间庵中事,无论后与先。”:诗人想要了解庵中的事情,不论先后顺序。
  2. “还因一宿觉,不用再参禅。”:因为一夜的觉悟,不再需要反复参禅。
  3. “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庵门远离曲折的青山,屋檐依傍在古老的树木旁边。
  4. “谁当秋夜静,来看月孤圆。”:在秋夜的宁静中,谁会来欣赏那孤独的圆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门远青山曲,檐依古木边。”使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意象:诗中使用了“青山”、“古木”、“月孤圆”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宁静、超脱的氛围。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禅宗修行的一种超脱和领悟,认为一夜的觉悟足以让人不再需要反复参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自然和宁静。
  • 古木:象征着历史和沧桑。
  • 月孤圆:象征着孤独和圆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一宿觉”指的是什么? A. 一夜的觉悟 B. 一夜的睡眠 C. 一夜的思考 答案:A

  2. 诗中“门远青山曲”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庵门远离曲折的青山 B. 庵门靠近曲折的青山 C. 庵门在曲折的青山中 答案:A

  3. 诗中“来看月孤圆”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 B. 圆满 C. 宁静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 苏轼的《题西林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徐玑的《净光山四首·宿觉庵》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徐玑的诗更加注重对禅宗修行的领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徐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