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晴野步
陆游 〔宋代〕
入市路三叉,缘山港半斜。
疏篱带残雪,幽窦泻湍沙。
好鸟晴相语,芳兰暖欲芽。
病余无脚力,随处憩人家。
白话文翻译:
在市镇的三叉路口,我沿着山边的小港走去,
稀疏的篱笆上还带着残留的雪,幽静的山谷中溪水潺潺流过。
阳光明媚,欢快的鸟儿在唱歌,芳香的兰花也在温暖中准备抽芽。
我因病身体虚弱,走不动了,只能在路边的民居稍作休息。
注释:
- 入市路三叉: “入市”指的是通往市镇的路;“三叉”指的是三条路交汇的地方。
- 缘山港半斜: “缘山港”指的是靠近山边的小港口;“半斜”形容港口的位置倾斜。
- 疏篱带残雪: “疏篱”指的是稀疏的篱笆;“残雪”是指尚未融化的雪。
- 幽窦泻湍沙: “幽窦”形容静谧的山谷;“泻湍沙”是指水流潺潺的声音。
- 好鸟晴相语: “好鸟”指的是叫声悦耳的鸟儿;“晴相语”说明在晴天里,它们在互相鸣叫。
- 芳兰暖欲芽: “芳兰”指的是香气四溢的兰花;“暖欲芽”表示兰花在温暖中即将发芽。
- 病余无脚力: “病余”指的是病后;“无脚力”形容没有力气走路。
- 随处憩人家: “随处憩”意味着在任何地方稍作停歇;“人家”指的是民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尤其以豪放激昂和沉郁苍凉见长。陆游一生致力于报国,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初晴野步》创作于陆游晚年时期,正值南宋国势衰弱,他身处的社会环境充满动荡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中流露出他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在病痛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情的依赖。
诗歌鉴赏:
《初晴野步》是一首描绘春日野外行走景象的诗,字里行间渗透着陆游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以“入市路三叉”引入,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地理场景,伴随着对景物的细腻观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疏篱带残雪”和“幽窦泻湍沙”的描写,展现出春日里自然的复苏,给人以恬淡悠然的感觉。
在描写鸟语花香时,诗人以“好鸟晴相语”点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令人心生向往。最后两句“病余无脚力,随处憩人家”则表现了诗人因病体虚弱而不得不停歇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情温暖的依赖。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脆弱,形成了一种浓厚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市路三叉: 诗人进入市镇,描绘出一个交汇的路口,暗示了生活的多样性。
- 缘山港半斜: 诗人沿着山边的小港走去,展现出自然环境的宁静。
- 疏篱带残雪: 突出冬去春来的变化,反映出生活的过渡。
- 幽窦泻湍沙: 自然的声音与景色相结合,表达诗人对宁静环境的喜爱。
- 好鸟晴相语: 充满生机的鸟儿在此刻成为了春日的使者,象征着希望。
- 芳兰暖欲芽: 兰花的抽芽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病余无脚力: 诗人因病体弱,对自己的无力感到无奈。
- 随处憩人家: 最后以人情的温暖结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
修辞手法:
- 拟人: “好鸟晴相语”,将鸟儿赋予了语言能力,生动形象。
- 对仗: “病余无脚力,随处憩人家”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比喻: 通过自然景象比喻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隐含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情的依赖以及对病痛的无奈,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叉路: 象征选择与方向,暗示生活中的多种可能性。
- 残雪: 代表冬天的结束,象征着希望的到来。
- 幽窦: 象征宁静的内心世界。
- 好鸟: 象征生命与希望,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 芳兰: 代表美好与生命力,象征着春天的复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鸟儿在晴天中做什么?
- A. 鸣叫
- B. 睡觉
- C. 飞走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在路边休息?
- A. 游玩
- B. 生病
- C. 饥饿
-
诗中“病余无脚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无奈
- C. 兴奋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陆游的《初晴野步》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陆游更侧重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内心感受,而杜甫则更多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思考。两者在意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