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舜城》

时间: 2025-01-19 15:51:30

舜城遗迹岂无因,界划东西访比邻。

畴昔耕陶劳跋涉,有虞名满大江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舜城遗迹岂无因,界划东西访比邻。
畴昔耕陶劳跋涉,有虞名满大江滨。

白话文翻译:

《舜城遗迹》这座古老的城池,难道没有什么原因吗?东西两边的界限,仿佛在告诉我们要去访问邻里。往昔时光里,大家在这里耕作、陶冶,费尽心力跋涉而来,关于“有虞”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

注释:

  • 舜城:指的是与舜帝有关的城市遗址,舜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君。
  • 遗迹:古代事物留下的痕迹或遗址。
  • 岂无因:难道没有原因。
  • 界划东西:东西两边的分界。
  • 比邻:邻近的朋友或邻居。
  • 畴昔:指往昔、很久以前。
  • 耕陶:耕作和陶冶,指农耕和手工业。
  • 劳跋涉:辛劳地跋涉、旅行。
  • 有虞:指舜帝的名声,代表着美好的治国理想。

典故解析:

“舜城”与舜帝相关,舜帝被认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君主,以其仁爱和智慧治理国家。诗中提到的“有虞”指的是舜帝的封号“有虞氏”,象征着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沙曾达,近代诗人,其作品多描写历史遗迹和人文情怀,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反思之时,诗人通过描写舜城的遗迹,表达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当下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东西舜城》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人文情怀的古诗,通过对舜城遗迹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崇敬与思索。诗的开头提出了对舜城遗迹存在原因的疑问,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探求精神。接着,诗人描绘了东西两边的邻近,象征着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情景。

“畴昔耕陶劳跋涉”一句,将读者带回到古代,展现了人们辛勤耕作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场景,突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最后一句“有虞名满大江滨”,则以舜帝的名声作为结尾,突显了历史的伟大与深远的影响,暗示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与努力。

整首诗在意境上表现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透过历史的遗迹,传达了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建设的信念。诗人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情感,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舜城遗迹岂无因:提问的方式引入,表明舜城的存在必有其原因,暗示了历史的深度。
  2. 界划东西访比邻:描绘了地理分界与人际关系,强调了人们的相互联系与交往。
  3. 畴昔耕陶劳跋涉:回顾过去的艰辛与努力,表达对古人勤劳生活的敬意。
  4. 有虞名满大江滨:以舜帝的名声作为结尾,象征着理想化的治国思想和历史的持久影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界划东西”和“访比邻”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设问:开头的设问引发思考,使读者对诗意产生兴趣。
  • 意象:通过“舜城”、“耕陶”等意象,勾勒出历史的深厚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人际关系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历史的敬重,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发展的思考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舜城:象征着理想的政治与美好的历史。
  • 耕陶:代表着古人的勤劳与智慧。
  • 大江滨:象征着历史的广阔与深远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东西舜城》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沙曾达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有虞”是指谁?

    • A. 姜子牙
    • B. 舜帝
    • C. 孟子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历史文化的追求与思考
    • C.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登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侧重于对时光的流逝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