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松竹间》
时间: 2025-01-19 19:4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松五丈高,万竹一尺围。
上有林蝉鸣,下有涧鸟飞。
正午不见日,我来每忘归。
清诗忽陈前,永与世俗违。
直北有异境,烟汀连钓矶。
何当霜雪时,散发槲叶衣。
白话文翻译:
两棵高耸的松树,五丈高,周围围绕着万竹,只有一尺高。
树上蝉鸣声声,溪涧边鸟儿翩翩飞舞。
正午时分看不到阳光,我每次来这里都忘记归去。
清新的诗篇突然摆在眼前,与世俗的繁华格格不入。
北方有一个不同的境地,烟雾缭绕,连接着钓鱼的礁石。
何时到霜雪降临的时候,我可以披上槲树叶做的衣服。
注释:
- 双松:两棵松树。
- 五丈高:五丈为约15米,形容松树非常高大。
- 万竹一尺围:万竹指许多竹子,形容竹子生长茂盛,且都不高,只有一尺。
- 林蝉:生长在林中的蝉。
- 涧鸟:在溪涧边飞翔的鸟。
- 正午不见日:在正午时分却看不到阳光,可能是因为树木遮挡。
- 清诗:清新的诗歌。
- 永与世俗违:与世俗的生活格格不入。
- 直北有异境:向北方有一个不同的地方。
- 烟汀:指烟雾缭绕的水边。
- 散发槲叶衣:披上槲树叶做的衣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变迁,深受时代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避暑松竹间》创作于陆游晚年,他在诗中描绘了一个隐逸的自然环境,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心态。诗中展现的松竹风景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陆游的《避暑松竹间》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的诗作,描绘了一个静谧的避暑胜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诗的开篇通过对松竹的描绘,勾勒出一个清幽的自然环境;高大的松树与矮小的竹子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诗人心中对自然的崇敬与亲近。接着,诗中描绘了生动的景象,蝉鸣与鸟飞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态之美。
在正午阳光被遮挡的情况下,诗人感受到一种与世俗隔绝的宁静,甚至在这里忘记了归路,表现出他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与向往。诗中提到的“清诗忽陈前”,不仅表明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源自于对自然的感悟,也暗示了他与世俗生活的隔绝,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意境。
最后,诗人展望北方的“异境”,似乎在寻求一种更为理想的生活状态,抒发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营造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松五丈高:两棵松树高耸入云,象征着坚韧与生机。
- 万竹一尺围:周围的竹子矮小,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环境的幽雅。
- 上有林蝉鸣,下有涧鸟飞:自然界的生机勃勃,蝉鸣与鸟飞构成和谐的音景。
- 正午不见日,我来每忘归:在此境地,诗人沉醉于自然之中,忘却了世俗的烦恼。
- 清诗忽陈前,永与世俗违:清新的诗篇出现,体现了诗人与世俗生活的隔阂。
- 直北有异境,烟汀连钓矶:展现诗人向往的理想境地,渴望更深的自然体验。
- 何当霜雪时,散发槲叶衣:期待在霜雪时节能够披上槲叶,反映出一种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松与竹的高度对比,展现自然的多样性。
- 拟人:蝉鸣和鸟飞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 象征:松竹象征着坚韧和纯净,反映了诗人的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陆游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厌倦。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新,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崇敬。
- 竹子:象征谦逊与高洁,反映了诗人对清雅生活的追求。
- 蝉鸣:代表夏日的生机与热情,增添了自然的声音。
- 鸟飞: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霜雪:代表时光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周期的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避暑松竹间》的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陆游
C. 杜甫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万竹一尺围”是什么意思? A. 竹子很高
B. 竹子很矮
C. 竹子很多
D. 竹子很稀少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如何? A. 向往
B. 逃避
C. 赞美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王维
-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杂诗》与陆游的《避暑松竹间》都描绘了山水田园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王维的诗往往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而陆游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与思考。
参考资料:
- 《陆游诗词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