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过雷塘道中》

时间: 2025-01-04 08:49:40

谁唱吴歌古渡头,一声清怨过迷楼。

凄凉满地芦花月,撩乱连天鸿雁秋。

寒树著霜犹是绮,废塘埋玉尚名钩。

道人不为繁华感,午夜行吟别有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夜过雷塘道中
作者: 佛旸 〔清代〕

谁唱吴歌古渡头,一声清怨过迷楼。
凄凉满地芦花月,撩乱连天鸿雁秋。
寒树著霜犹是绮,废塘埋玉尚名钩。
道人不为繁华感,午夜行吟别有愁。

白话文翻译:

在古渡头上,谁在唱着吴歌,那清怨的歌声传到迷楼之上。
满地的芦花在月光下显得凄凉,天际的鸿雁在秋风中飞舞,显得更加撩乱。
寒冷的树上覆满了霜,依然显得如绮丽般,废弃的塘边埋藏着玉器,仍旧留有钩名。
道人对于繁华的世事并不感到动心,午夜时分的吟唱却另有一番忧愁。

注释:

  • 吴歌:古代吴地的民间歌曲,常带有哀怨情感。
  • 古渡头:指古老的渡口,象征着过往与离别。
  • 迷楼:可能指的是离人之楼,寄托思念之情。
  • 芦花: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象征着孤独与凄凉。
  • 鸿雁:迁徙的鸟类,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乡。
  • 寒树著霜:描绘寒冷与萧索的景象。
  • 废塘埋玉:指废弃的鱼塘,象征着失落与遗忘。
  • 道人:隐士或修道之人,通常不为世事所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佛旸,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常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特别擅长描绘自然景物与心境的结合。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变革并存。他在此背景下,通过个人的游历与感受,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月夜过雷塘道中》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象的诗作,诗人以月夜、渡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构建出一幅既美丽又凄凉的画面。开篇即以“谁唱吴歌古渡头”引入,叙述者在古老的渡口听见吴歌,歌声中透着淡淡的哀怨,立刻营造出一种怀古伤今的氛围。接着,诗人描写了“凄凉满地芦花月”,在月光的映衬下,芦花显得格外凄凉,和谐的自然景观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忧伤。

“撩乱连天鸿雁秋”一句,鸿雁在秋天的飞翔,象征着离别与孤独,仿佛在呼应着诗人内心的愁苦。而后两句“寒树著霜犹是绮,废塘埋玉尚名钩”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中意象的层次,寒树上覆霜,依然显得如绮丽般,暗示着即使在严寒与废弃之中,依旧可以看到过往的美好。最后,诗人以“道人不为繁华感”的自述,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不屑与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感悟,午夜时分的吟唱,正是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考与反省。

整首诗在意象的描绘上极具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受与思考,给人以深深的共鸣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唱吴歌古渡头”:引入场景,营造怀古情绪。
  2. “一声清怨过迷楼”:吴歌的清怨声引发思绪,连接现实与回忆。
  3. “凄凉满地芦花月”:月光下的芦花,渲染出孤寂的氛围。
  4. “撩乱连天鸿雁秋”:鸿雁在秋天飞翔,象征离别与思乡。
  5. “寒树著霜犹是绮”:寒霜覆盖的树木,暗示美的残留。
  6. “废塘埋玉尚名钩”:废弃的塘边,仍有美好记忆存在。
  7. “道人不为繁华感”:隐士的态度,表明对世事的超脱。
  8. “午夜行吟别有愁”:午夜吟唱,表达了内心的忧伤与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寒树著霜”比喻孤独的心境。
  • 拟人:赋予“吴歌”以情感,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寒树著霜”与“废塘埋玉”,增强了文学美感。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古渡头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交织,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慨以及对繁华世事的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思念。
  • 芦花:代表凄凉与失落。
  • 鸿雁:象征离别与思乡。
  • 寒树:暗示冷清与孤独。
  • 废塘:象征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荒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佛旸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吴歌”代表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哀怨
    • C. 感动
  3. 诗中“寒树著霜”主要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 A. 温暖
    • B. 凄凉
    • C. 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兄弟的思念与忧愁,和《月夜过雷塘道中》中的孤独感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更侧重于亲情,后者则关注于个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